弘扬革命精神的“传家宝”
来源:人民日报 王子潇 发布日期:2021-07-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一件件红色文物,用最沉静的姿态,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它们是弘扬革命精神的“传家宝”,也是教育后来人的生动教材

  走进贵州遵义四渡赤水纪念馆,一件件陈列的红色文物,重现了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让参观者内心受到震撼。一个用篾条绑着的陶坛和两枚铜钱,作为一套组合文物,吸引很多人驻足凝望。

  1935年,红军在二渡赤水转移时经过二郎坝,夜宿坝上,村民赵老汉将锅借给红军战士烧水。第二天,战士们将锅归还,出于感谢,主动为赵老汉家担水,未料担水回来时不慎将门口的陶坛打碎。赵老汉连说无妨,红军战士执意要赔,把身上仅有的两个铜板给他,并承诺不够的话,将来一定补上。赵老汉一家十分感动,将这个陶坛和铜钱留存至今。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定要赔偿,两枚铜钱不多,却在细节里彰显着红军队伍严明笃行的纪律、朴实优良的作风。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征程,之所以能遇危难时安然度过、逢紧要处立稳脚跟,恰是因为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井冈山上,负责食盐分配的张其德,领着家人守着盐堆吃淡菜,“我们决不能以权谋私,动用公家一粒盐!”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前夕正是苹果收获时,罗荣桓告诉战士,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无论是挂在树上的、收获在家里的、掉在地上的,都不要吃,这是一条纪律,要坚决做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赢得了百姓信任,守住了红色江山。

  情有多真,意有多浓,党心民心就有多紧密。焦裕禄冒大雨下乡调研,当地同志要给他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孔繁森在西藏工作,生活极其简朴,用自己的钱接济生活困难群众,甚至献血换钱供养收养的3名藏族孤儿。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一颗颗毫无保留为民服务的心。时刻想着百姓,无私奉献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至今的精神底色,也是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红色文物“说话”,革命历史变得更为鲜活,睹物追思更感精神厚重。张子清烈士留给后人的小皮箱,陈旧破损的外表丝毫无损革命文物的内在价值,小皮箱已成为张子清革命之路的“见证者”,也是传承革命家风的最好信物。安徽凤阳小岗村那张决心“大包干”的契约,十八个鲜红的手印让人一眼难忘,那份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意志,深深留在人们心中。一件件红色文物,用最沉静的姿态,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它们是弘扬革命精神的“传家宝”,也是教育后来人的生动教材。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百年征程,凝刻在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瞬间,也展现在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文物中。继续深入研究发掘、探索创新利用,让革命文物不断焕发光彩,才能让人们与那些无言却有声的革命文物“对视”时,感受到穿越岁月的蓬勃生机,凝聚起激励后来人矢志奋进的澎湃力量。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