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百年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一)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1-09-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将今年教师节主题定为“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这个主题内涵丰富,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体现了广大教师承载的光荣使命,又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师的时代重托。

  作为教师,赓续百年初心,就要铭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经历的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弘扬建党精神,让学生爱党、信党、护党,永远跟党走;担当育人使命,就是要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就有这样一大批老师,他们矢志赓续百年初心,践行担当育人使命,为把民族高校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和特色高地而拼搏奋斗。从今天起,本报分两期报道一组来自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编者

 

坚守教书育人初心

——记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教授付海燕

 

  谭敏 代佳慧

  

  付海燕

 

  她是学生口中亲和爽朗的“女神姐姐”,也是湖北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青年宣讲团”成员……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教授付海燕身上,有着同龄教师少有的光环,但她最为看重的还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成为一名教师,是我在年少时许下的愿望。”她说。这位“80后”女教授,坚守教书育人初心,用始终如一的热忱,在担当育人使命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坚守赤心圆梦想

  每个人都曾是学生,而大多数学生都曾有过教师梦。难能可贵的是逐梦前行。

  出生在贵州苗家山寨的付海燕,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耳濡目染父亲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她从小就立下成为教师的目标。“我希望像父亲一样,把浩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见到更广袤的世界。”她说。

  梦想的种子若在心底生根发芽,终会长成参天大树。通过高考,付海燕进入湖南大学攻读化学专业。抱定成为教师的梦想,她拿到博士学位。2010年,27岁的付海燕毕业后,放弃了一家医药公司的高薪科研岗位,成为中南民族大学一名教师。

  “来到中南民族大学是一种缘分。”付海燕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她能从民族地区走出来,一步步靠近梦想,心中无比感恩。

  付海燕对自己的要求是,坚定站稳三尺讲台,全心做好科研工作,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工作3年便成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8年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2019年成为“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镉元素代言人,并亮相当年全国科技周活动……付海燕一步一个脚印,将梦想转化为对民族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大爱,也收获着自己的成长。

 

  赓续初心勤施教

  “她的课堂总是引人入胜!”这是学生对付海燕的评价。

  “站稳讲台是教师的基本功。”工作以来,付海燕先后承担、参与18门本、硕学生的理论、实验和实践课程教学。为备好每一门课,她观摩国内外知名大学精品公开课,学习教学方法,并在课件中精心设计案例,安排一些有趣的软件模拟操作和小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她还将自己的相关科研实例和成果精选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内容。

  付海燕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唯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成长。”为此,她先后为50多名本科生提供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她指导的一些本科生、研究生撰写的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硕士论文,还有人获国家奖学金、学校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作为中南民族大学校级第一个跨学科科普教育实践团队的骨干成员,付海燕积极投身教研工作,参与制作了跨学科思政课程《科普·神奇世界的解密者》。该课程在学习强国平台和中国大学慕课在线学习平台上线展播后,引发广泛关注。

  担任班主任期间,她每年拿出3000元,设立“学习之星”“进步之星”“文体特长之星”“科研之星”等奖项,鼓励学生勤学向上。她先后获得中南民族大学创新指导优秀教师、药学院“学生心中最喜爱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全力以赴为科研

  今年,付海燕主持的“食品安全和真实性检测方法”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提出了食品有害物和真实性精细甄别新思路,建立了食品有害物和真实性快速识别新途径,进而提高检出率、增加准确度和缩短检测时间。

  “从2019年第一次申请,整个过程非常不易。我们反复围绕领域内的问题与难点开展研究,即使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坚持每周线上进行文献汇报会。”付海燕和团队根据业界专家学者的建议,反复修改项目申请书,直至取得理想的成果。

  “于我而言,工作与生活不存在明显的界限。科研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付海燕说。多年来,她致力于药物分析领域,以化学计量学结合谱学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为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28篇,其中近5年以第(并)一或(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件(已授权20件)。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国内同行较为广泛的关注,她还是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

  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的种种成果并没有使付海燕变得自满,相反她变得更加谦逊了。“坚持与勤恳是她一贯具有的品质。”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

  “当老师是我一生的梦想。”这一初心伴随着付海燕继续追梦教育事业,探索科学奥秘,在自育与育人的历程中享受为师者的乐趣。

 

心有责 道自远

——记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毅

  陈媛媛

  黄毅

 

  “您要采访的黄毅老师就是黄妈吧!”在学校寻访黄毅老师的路上,询问的一个学生恰好认识黄老师,并颇为自豪地说自己就是她的学生。对黄老师的最初印象就在这位学生的描述中逐渐浮现。

  作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的知名教授,黄毅还是四川省教科文卫女职工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商务领域专家库成员,2015年荣获全国师德标兵。满怀期待,在初秋的一个午后,笔者走近了黄毅老师的日常。

 

  既严谨又生动的教学

  在学生心中,总有一些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的课程,比如,会计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这些让一些学生头疼的科目,恰恰是黄毅擅长的教学内容。

  从教30多年,如何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并在生活中用得到,黄毅不断琢磨。她希望能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探索,便实施了一套别出心裁的“1+X”教学法,即讲解一个理论附加多个案例。方法简单易懂且通用,但于教师而言却是大考验。

  “只有扎实的学识和鲜活事例的融会贯通,才能赋予这种教学法以活力。”黄毅说。

  5年假期兼职会计积累的案例、早间经济新闻的国内外经济事件、日常身边生活的实例,这些都会成为黄毅课堂教学的宝贵素材。

  案例可以辅助学生理解理论,那理论又如何让学生听得明白?黄毅又有了自己的想法——让图动起来!“经济学类理论课程分析多、图形杂、难度大,动态图形有助于学生理解原理。”她耗时2个多月,用近乎痴迷的状态更新了课件中的百余幅模型,让动起来的模型成功带动课堂气氛。

  “教”是过程,黄毅从不马虎;“学”看效果,她时刻关注。“批改作业是我觉得很踏实的一件事。”黄毅说,通过批改作业才能及时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份有批语的作业互通了一份双向情感。2018年,黄毅完成了一次强度最大、数量最多的手写批语。共计84名学生论文,每人200多字手写批语,共计2万余字。“看见黄妈辛辛苦苦改作业,不认真都不好意思。”一名学生说。

 

  既温暖又长情的陪伴

  一个平日表现活跃的女生,一次在上课时无精打采。黄毅敏锐捕捉到这一细节。后来得知,女孩父亲病重,她想放弃学业打工赚钱。黄毅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寻求长效解决方案。后来,学校通过发放补助等方式,减轻了这名学生的学业压力,并通过长期跟踪帮助,让女孩重拾自信。

  晚上10点多,学生古丽在前往吐鲁番的火车上给黄毅发来信息,表达了自己对面试的担忧。黄毅马上结合古丽新疆生源的特点及研究生学习经历,当晚就帮她完善面试材料。这份在乎让古丽更加自信,顺利通过面试。

  不管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黄毅从不吝啬对学生的关爱。这份关爱是真诚的,她珍惜与每个学生的缘分,而这份珍视被满满记录在一本本相片花名册里。

  一届新同学,一个新班级,一张照片,一段简介,一本花名册,只为达到一个有温度的目的——记住你!

  “被记住真的很奇妙,它可以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师生之间彼此的信任,甚至可以打开一个学生关闭的心灵。”黄毅通过记住每个学生的样子和名字,用这样的方式传递出独属于她的温暖。

 

  既平凡又高尚的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黄毅身体力行,育人“细无声”。

  在黄毅看来,练好“内功”靠平时,学习这件事她从未停歇。2015年,摔伤出院后卧床静养的半个多月,成为她最投入的学习时间。为避免家人担心,她悄悄地学网课,足足做了两本听课笔记。近年来,她多次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每次都带回大量听课笔记及资料,整理材料撰写体会,丰富教学内容。这也是最直接的言传身教。

  “在黄老师指导下做项目是很有意义的体验,看到黄老师这样拼,我也打消了时不时冒出来的偷懒念头。”一个跟着黄毅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感慨道。深夜,黄毅仍会反馈修改意见,遇到棘手问题会带着学生一起查阅资料。近5年,她指导的学生,有4个小组承担了国家级项目,5个小组承担了省级项目。

  34载从教路,黄毅与挚爱着的教育事业相伴,对学生倾注一腔慈母般的亲情,用爱滋养着他们。

  “心有责,道自远。”黄毅平和而又坚定地说,“其实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该做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把当初我的老师给予我的真心传递给我的学生,期待他们有更好的未来。”黄毅说。

  采访过程中,她不禁回忆起小时候从不敢唱歌到大方唱歌的经历,是小学音乐老师给予过她的理解与鼓励,让有些怯懦的她变得开朗活泼。如今,她也渴望通过自己的能量去影响他人,并积极践行着。

 

教育是一项照亮别人的事业

——记大连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张汝波

  李舒婷 李素梅

  

  张汝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作为民大人,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铭记于心、践之于行,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捍卫者……”每个学期开学第一课,张汝波都会给学生讲述民族团结。这一次,他从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讲起。

  “我们很期待每学期的第一课,张老师会讲一些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作为民族高校的学生,有义务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大连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学生李超说。

  从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从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到辽宁省教学名师……从教34年,张汝波始终坚守教学一线,踏实勤勉、潜心钻研,矢志不渝、初心不改,把教书育人当成毕生追求。

 

  三十四载矢志不渝甘为人师

  在三尺讲台耕耘34年,张汝波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近10门课程,指导和培养了百余名研究生。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的也已成为高校教师,像他一样坚守讲台,教书育人。

  已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10余年的王醒策,是张汝波最为得意的学生之一。“张老师渊博的专业学识,活跃的学术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深影响着我。他是我的恩师,更是我从教生涯的榜样。”王醒策说。

  课堂上,张汝波一边讲解知识点,一边细心观察学生。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然后再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反复讲。

  “张老师讲课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他旁征博引所列举的很多实例,让我们对课程理解得很透彻。”学生王淇弘说。

  课下,张汝波会给学生讲钱学森的爱国情,他总是结合专业知识为学生介绍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专家学者。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把‘大思政课’育人理念融入教学、融入课堂,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强国报国之志。”张汝波说。

 

  做科研必须安得下心

  多年来,张汝波在科研上努力寻找和探求专业领域与国家、与时代、与社会、与世界的通道,并通过探究与实践,走向科研领域的前沿阵地。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先后承担了“国防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基础研究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我把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多年积累的知识带到课堂,跟学生们分享,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我也时常跟同事们交流这些内容,希望能发挥1+1>2的效果,让科研氛围更浓厚。”张汝波说。

  张汝波带过的团队成员,对他的学术品格、人格魅力交口称赞。刘冠群说:“张老师经常说,做科研必须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硕果才会随之而来。”

  这些做科研的心得,同样是他常给学生说的。作为班导师,他经常走进班级、寝室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不论是出国、考研、就业还是创业,张老师都会给我们务实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让大家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大连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172班班长王立琦说。

 

  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作为大连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汝波积极倡导全面实行导师制,每位专业教师指导一定数量学生,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

  “教育应该以本科生为本。”张汝波说,要立足办学宗旨和学院的培养目标,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去看、去体验,真正确保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

  如何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困局?从2016年开始,张汝波一边带领相关老师到企业调研,一边组织项目组对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并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实验室,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

  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大连民族大学《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榜上有名。2021年又获批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东北区域产业的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才的供应与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张汝波说,要以新的教学模式使学校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

  “教育是一项照亮别人的事业,也是一条回馈社会之路。作为民族高校教师,就要踏踏实实地站稳三尺讲台,认认真真地培育各族学子,切实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张汝波说。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