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振兴推动武陵山区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民族报 田海林 田晓梦 发布日期:2021-09-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但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推动武陵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增进民族团结相得益彰。

  将脱贫县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科学制定乡村振兴帮扶计划,重点帮扶产业基础薄弱、返贫致贫风险高的县(市、区)。通过乡村产业振兴推进武陵山区高质量发展,既是降低各种返贫致贫风险的“防火墙”,也是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保障。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使党和国家的帮扶政策在新时代继续发挥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作用。

  做好产业政策衔接,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渐进的接续过程和持续的互动过程,要统筹考虑两者之间政策的协调性、互补性与接续性。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武陵山区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梳理和总结这些成熟的实践经验和政策措施,有利于从制度层面构建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保障网。要汲取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好机制、好做法,立足实际,建立健全有关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奖惩体系等制度体系,建立贫困监测预警与动态帮扶机制。

  因地制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大做强乡村支柱产业

  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武陵山区优良的自然环境与温和湿润的气候,适宜发展多种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要加大对农业的现代科技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意愿为前提,以增收致富为目标,科学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培育或引进优势农业项目,做好农技保障与管理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

  用好涉农政策,做大做强产业品牌。一方面,要用好土地流转、资金奖补、税收减免等涉农政策,尤其要发挥好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全过程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支持涉农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地方涉农优势品牌;另一方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符合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条件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实施减免,从税收制度上促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将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延长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是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优美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引导打造优质的乡村民宿产品,既让游客留得住,又能让村民深度参与,分享旅游业发展的红利;三是错位发展,打造不同风格的休闲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四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数字技术、新型媒介的功能,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精准对接,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旅游+”多产业互嵌融合发展机制,为当地各族群众稳定脱贫和长远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潜能。探索构建“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生产经营模式。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发展,加强引导,有计划地开展对口帮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开展涉农业务培训,提高农民干事创业的能力。此外,还要想方设法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特色品牌。

  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党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与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党建+扶贫+特色产业+农户”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产业帮扶等政策。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快武陵山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仅有助于推进当地高质量发展,还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用好对口支援、产业帮扶等政策,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强带弱等方式,实现城乡联动、产业互动、资源互补、村际互通,在民生建设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田海林,民族文化宫;田晓梦,湖北恩施学院。)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