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宗教学)聚焦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蓝希峰 发布日期:2021-10-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9月25日-9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联合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宗教学)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在开幕式上致辞。

  姜辉说,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人类的各种文明是在继往开来、交流互鉴中走到今天的。当代宗教研究者应引导宗教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其负面因素造成的冲突和对抗。

  郑筱筠说,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中实现的,交往、交流、交融才是文明进步的途径。宗教学界应当深入研究和传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深入探索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和路径,围绕传承与发展,聚焦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交往。

  本次论坛上,来自10多个国家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传承与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在4个线上分会场中分别就“宗教间交往、交流、交融”“中外宗教学研究”“全球化视域下的宗教与社会”和“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宗教文化交流”等议题深入交流研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民族和宗教教研室主任蒲长春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强调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文明要存续发展,必须要有多样性;文明要保持多样性,必须要交流互鉴;文明要交流互鉴,必须要秉持平等的文明观和包容谦逊的姿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了全人类共同福祉的高度,审视一国一地的发展,把一国一地的命运同整个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要求世界上各种文明和宗教交流互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晏可佳研究员认为,中国宗教应当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的宗教对话,通过对话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只有在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之间通过共同努力而得到解决。宗教对话应该考虑到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也应该看到跨民族、跨宗教的解决途径。立足全球、注重实践、包容多元,开展积极有效的宗教对话,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欣认为,宗教与文明对话要植根于传统、立足于现实,但更重要的要有一个未来的维度,通过宗教与文明对话,能缔造和平,为全球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生态问题、贫困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等,提供智慧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僧人扮演着中印文化交流大使的角色,法显、玄奘这些僧人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印度的历史上,他们加强了中印友谊。”印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助理教授阿润·库玛尔·亚达夫说,中印文明交流的历史故事也说明,不同的文明如果彼此尊重,互相交流,彼此都能得到提高。

《中国民族报》(2021年10月12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