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日盖:坚守四十载 复绿黑土滩
来源:中国民族报 安宁宁 田逢雪 发布日期:2021-10-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罗日盖(左二)在达日县特合木乡夏曲村的万亩草种基地查看草的长势。 咸文静摄

  盛夏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处处都是水天一色、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达日县生态环境的改善,与64岁的达日县自然资源局草原站站长罗日盖的努力分不开。他从事草原生态保护工作40载,将一粒种子、一株牧草当成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罗日盖戴着一顶藏式毡帽,常年在户外工作,身体结实,面容黝黑,眼睛炯炯有神。他出生在达日县一个普通藏族牧民家庭,因为学习过拖拉机驾驶和维修,“误打误撞”地被分配到了县草原站。40年来,他一直深耕草原黑土滩生态治理和修复工作。

  黑土滩是草原的一种生态现象,如果草原出现成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裸露出黑色土地的现象,就表明这里的草场已“身患疾病”,正在严重退化,如果不及时治疗,黑土滩将会像传染病一样不断蔓延。

  1981年,罗日盖成为一名拖拉机驾驶技术人员,在草原黑土滩上播种草籽。据统计,罗日盖每年种草66公顷,至今已参加种植人工草场近16万余公顷。他常年穿梭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达日草原上,每年在野外工作时长达200余天。他熟知草原的各方面情况,是同事们眼中无路不知、无地不晓的“活地图”。他说:“全县的土地几乎都是草场,咱不能坐在办公室,必须把工作干在大地上。”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中,罗日盖用脚步丈量了全县33个牧委会的角角落落。在外人看来并无区别的草原、山峰、河流,他都能叫上名字。

  达日的草原是黄河源头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随着工作不断深入,罗日盖发现,曾经能碰到马肚子的青草只能没过马蹄,一片一片的黑土滩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心头之患,也成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顽疾。

  治理黑土滩,源头在种草。2011年12月,一次大规模的重度退化草场考察在达日县满掌乡开展。作为草原站站长的罗日盖跟几十名考察队员一起连续20多天奔波在满掌乡的草原上。白天测量、记录,晚上画图,整理资料。通过这次调查,考察队基本摸清了满掌乡黑土滩的类型、分布、面积及治理情况。

  摸清病症好开药方。第二年,罗日盖让牧民们按3道工序种草:先播撒颗粒有机肥,深翻土地将肥料融进土壤中,再播撒草籽,最后再覆盖无纺布。靠着多种行之有效的种草方法,罗日盖和技术人员让县域内5万多公顷黑土滩,变成了牛羊遍地的绿草原。

  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在江河源头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保护行动,退牧还草、人工种草、灭鼠治虫、建设网围栏……罗日盖高兴地说:“自实施三江源黑土滩治理修复工程后,现有的草场满足了牧民的需求,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

  种草是个辛苦活,罗日盖经常是几个月在草原上忙碌着。去年在满掌乡,他们施工了两个月,忙碌的工作日,天还没亮,罗日盖就已经在草原站种子仓库门口忙起来了。锄头、铁锹、草籽、无纺布,还有小帐篷、茶壶、糌粑、酥油茶,把后车斗装得满满的。他们在一个施工点,一待便是几个星期。有一次半夜里,狂风吹跑了罗日盖的小帐篷,他只好挤到别人的帐篷里凑合睡了一夜。恶劣的条件没有使罗日盖放松对草籽和草籽播种工序的要求,每次草原站进草籽时,他都要严格抽检,只要有不合格的草籽,他就会毫不留情地退回去。

  罗日盖说:“以前种草不施肥,现在施肥了;以前草籽不筛选,现在严格筛选,施工时还要铺上无纺布。这样一来,种草的成活率就大大提高了,以前成活率只有30%左右,现在提高到80%以上。”尽管年岁渐长,但罗日盖对新知识、新技术一直孜孜以求,对于黑土滩治理技术的应用,他更是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罗日盖说:“草籽根部长得更深,抓地也更牢固,生态治理一定要讲科学!”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