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70年办学成就巡礼(四)丨持续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杜冬云 黄迎新 发布日期:2021-10-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质量”是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词,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词。经过70年的耕耘,今天的中南民族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建立了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82个本科招生专业,为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质量立校:办学思路的确立

  1993年12月,中南民族学院召开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时任学院党委书记韦思顼作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教学质量”成为与会者讨论的关键词。两年后,学校召开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围绕“以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展开讨论。1998年8月,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有针对性地解决“面向”“适应”“提高”的问题。2000年9月,学校召开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素质教育,二是师资队伍建设。2001年学校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根据专家的建议,学校第一次提出“牢固树立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的理念,从此“质量立校”观念深入人心。

  2002年3月,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提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2003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南民族大学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围绕“特色”和“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意见。200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南民族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再次强调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努力将中南民族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大学。此后,“质量立校”一直存在于学校“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等规划中。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章程》出台,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对“质量”的重视,成为质量文化建设的思想之源、制度之本。

  整体质量和卓越质量:用制度来保障

  《中南民族大学章程》提出: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以具有“独立思考、善于沟通、勇于担当、自然宽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特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特点,中南民族大学提出“一个不掉队,一个不能少”整体质量提升计划。在教学上实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相继出台《中南民族大学英语教学实施办法》《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施办法》等。在专业课学习中,制定“全员导师制”“学长制”“成长守望”等制度,对学业困难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扶,每学期组织撰写《中南民族大学预警学生学情分析报告》;设立“学习进步奖”,激励学业困难学生。学校还开办西部法律、西部行政管理人才实验班,对西部生源实施“兜底”培养。

  此外,中南民族大学提出“追求一流”的卓越质量理念。2018年,校党委常委会确定每年拿出三个“一千万元”,用于送学生到国内名校交换学习、送学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以及加强学生实习实践;与境外50余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重庆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互访互学等深度合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严格规范人才培养质量的统一标准。为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立德树人事业,相继出台《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办法(试行)》《中南民族大学教学标兵与教学先进个人评选办法(试行)》。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内部质量与外部质量监控: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日前,中南民族大学内部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日益成熟,形成了“1+2+2”体系,即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1个根本目标,通过校院2级质量监测评估,形成质量监测闭环和质量评估2个闭环。外部质量监测评估是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实施质量监控评估。

  2001年与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6年参加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专家组认为,学校在“五个度”方面较好地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2020年工程认证专家组进校考察,环境工程专业得到专家组好评。

  中南民族大学持续开展“自控”与“他控”相结合的评估活动,通过评估-整改-提升闭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螺旋上升。2001年以来,学校组织完成了3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评建工作。2007年以来,学校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教学评估。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质量文化结硕果

  1951年建校之初,学校只有1个干部培训班;1956年开办了语文、历史2个师范专科;1958年升级为本科专业,之后又开办政治学、数学专业;1988年专业数达到20个;1993年共有55个专业。新世纪以来,专业建设进一步提质增量,确定两大思路:一是大力发展工科等应用型专业;二是专科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十二五”期间,学校专业数量由60个增至84个。

  2016年中南民族大学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专业竞争力”的总目标,大胆进行改革。一是严格控制专业数量,确立“增一撤一”的新专业申报原则,“十三五”期间专业数量基本维持不变。二是确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制度,新增符合民族地区需求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停招或者撤销了部分专业。三是探索大类培养模式,2019年全面实施大类培养制度,普遍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四是探索实验班培养模式,如西部行政管理实验班、西部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等。

  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期间,中南民族大学获得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等项目立项。近年来,围绕“新工科”建设、“双万”计划和“四新”建设,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截至2021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获得新农科项目5项、新工科项目4项。

  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针对课程资源不足、教学模式僵化、素质教育偏弱、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等四大问题,提出四大改革举措。第一,采取“自建+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在线课程体系。第二,大力倡导教学方式改革,发布《中南民族大学关于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的通知》,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主流教学方式。第三,更加注重“全人”教育,全面推动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加强通识课程建设,设置6大模块课程群,增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第四,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既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又坚持“避免一刀切”。一方面严格课业、学业、毕业的同一标准;另一方面针对生源质量地区差异,多种方式精准帮扶;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等方式。通过持续改革,课程建设取得成效。截至2021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

  从2001年中南民族大学树立“质量立校”战略至今,基本形成精神保障、内涵保障、技术保障的“三保”模式,构建了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