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地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平均海拔3660米,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总面积4758平方公里,辖2镇3乡73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6.54万人,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6个民族。自2017年被命名为“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以来,同德县坚持创建目标不变、创建要求不降、创建力度不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体目标,立足县情实际,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了经济转型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镶嵌在天下黄河第二湾的宗日文化遗址。
突出组织领导,不断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同德县坚决落实领导责任,坚持问题导向,紧跟时代步伐,突出主线主题,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把创建工作作为 “一把手”工程推动,健全目标考核、协调配合、经费保障、共创共建、督促检查、评选表彰机制,落实领导主体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设立创建工作办公室,把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有效保证创建工作的连续性、长效化、常态化。持续推进创建工作进乡镇、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寺院、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景区、进网络,调动各行各业、各族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积极性。
突出教育引导,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同德县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纳入县委中心组及各级党组织学习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持续深化思想教育引导,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针对干部、学生、农牧民等不同群体,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媒体、新方法,开展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教育宣传。扎实开展一年一度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建成同德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打造了8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先后创建州县两级示范单位212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个人4名,全国劳动模范3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名;全国优秀司法所长1名,创建全国文明家庭1个,创建省级文明村2个、文明标兵单位1个、文明单位4个,评选州级文明村镇11个、文明单位17个、文明校园2所。结合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600余次,将党的理论政策宣传贯穿其中,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团结渠下游肥沃的农田。
突出质效并重,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基础。同德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海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建成全省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和再造一个畜牧业大州”的目标,深入实施牦牛良种繁育工程,积极推进有机认证,全县牦牛良种率由2015年的66%跃升到2020年的85%,为打造“中国良种牦牛示范县”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功探索出种草养畜型、良种繁育型、多种经营型、转产转业型、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的转变。深入挖掘宗日文化、黄河峡谷等旅游资源,举办宗日文化艺术节、黄河牦牛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体活动,同德文化旅游品牌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青海同德中国良种牦牛繁育基地。
突出“两山”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德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分工、水污染防治等7个专项方案,编制完成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试点开展农村土壤环境监测,严格落实污染物减排任务,“十三五”期间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3%和97%,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巴曲河地表水、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草原生态管护等工程,全面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高标准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8.25万亩,提前一年完成计划目标任务。
突出以人为本,不断释放民族团结进步红利。同德县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76%以上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十个一批十到户”脱贫措施,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扎实推进“补针点睛”“补短板、促提升”工程,成立同德县返贫救助基金,多措并举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累计投资2.4亿元,实施了48个教育项目,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刚性指标均达到省定指标要求。综合医改持续推进,大力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牧家书屋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08%。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同德县第三届黄河牦牛文化艺术节暨2019青海省自行车联赛精彩瞬间。
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
突出共治共享,不断夯实社会根基。同德县不断强化法治思维,注重标本兼治和源头治理。成立了“三级联动+三维联调”矛盾纠纷联调服务中心,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寺规僧约、居民公约,以多种形式促进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形成。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加强行政边界地区团结协作。扎实开展“法治同德”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了县乡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高标准、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长效化、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提质扩面工作有效开展。
突出党建引领,不断打牢组织基础。同德县始终把基层党建工作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县级融媒体和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实施清单式管理,深入开展组织体系建设行动,不断强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水平、党组织生活规范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建工作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同德新貌。
同德有条团结渠
一条32公里长的主渠,在45年的岁月中,延伸出208条支渠,滋润着同德县巴沟乡14个行政村的田野。上世纪70年代,各村村民们合力修建了这条水渠,并给它取名叫“团结渠”。随着同德经济社会发展,团结渠被赋予了精神渠、致富渠、幸福渠的新内涵。
她是一条团结渠。同德县处于青藏高原腹地,黄河上游一级支流巴曲河流经境内,贯穿巴沟乡14个村。巴沟乡地势东高西低、垂直落差大,尽管山谷中是奔腾不息的巴曲河,山上的村庄却难以取水,只能靠人背牛驮或设栅挡水,村民们祖祖辈辈“守着河水没水吃”。
今年52岁的切太加,是同德县水管所农牧和水利综合服务中心职工。在他的记忆里,巴沟乡过去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由于缺水、干旱,粮食产量总是提不上去。1973年,巴沟乡6000余名村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经过实地考察和科学论证,决定引水入村。修渠时,大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缺少人力,妇女、老人接上去;运力不足,村民排成长龙接力传递。3年风雨兼程,干渠终于通水。
她是一条精神渠。上世纪70年代初,同德县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匮乏。除木材、钢材、水泥等费用由国家投资,团结渠建设绝大部分工程由当地群众筹资筹劳完成。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各族群众卷起铺盖、背起锅碗、扛着铁锹,自发搬到巴曲河畔施工。渠道施工沿线插满了鲜艳的红旗,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大伙儿手上的水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却没有一个人喊苦。黄河水无言,团结渠有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里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德人把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了青海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同德模式”,实现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跨越式发展。
她是一条致富渠。1976年,团结渠通水;1991年,总长32.31公里的37条支渠陆续竣工;2001年,渠道开始大规模维护;2010年至2012年,渠道加宽;2015年,干、支、斗渠配套工程建设全面竣工。至此,巴沟乡以团结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2018年,团结渠延伸到了巴沟乡偏远的加日亥村,全乡全部实现稳定灌溉,群众依靠肩扛牛驮运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45年来,团结渠共引水约10亿立方米,当地实现粮食增产2.1亿公斤,种植结构从小麦、马铃薯向多元化的蔬菜栽培及植树造林转变。团结渠的修建使巴沟乡得到更好的发展,村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依靠团结渠,村民们有种植青贮玉米的,有发展乡村旅游开民宿的,有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的。现在的团结渠,不仅代表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更是各族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象征。
她更是一条幸福渠。在巴沟乡,很多人都说团结渠是一个铭刻初心的地方。时光荏苒,当年的凿渠队员们大多已是耄耋老人,可是每每提到这份初心,他们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山水依旧,巴沟乡各族群众的生活却大不一样了,走进厨房打开水龙头,随时流出清澈的自来水,村里随处都能看到平坦的水泥路、来往的小轿车。团结渠边,更加幸福的生活画卷正在铺展。
(本文文字、图片均由同德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