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苏生成:苏尔吉村的致富“领路人”
来源: 丛蓉 苏惠丽 综合报道 发布日期:2021-11-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苏生成。受访者供图

 

  “柏油路上跑小车,观景台上看风景,农家乐里庆盛世,家家传唱幸福歌。”这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过去条件艰苦的苏尔吉村,依靠发展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苏尔吉村有300余户村民,很长时间里,大家年复一年地种着麦子、洋芋、油菜“老三样”,一年辛苦劳作换来的只是填饱肚子。2000年,37岁的苏生成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既然当选了村干部,那就要以群众利益为己任,时刻为群众谋福利、谋幸福。”苏生成说。

  在苏生成这位领头人的带动下,苏尔吉村的面貌逐渐发生变化。

  要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首先就要兴修水利,解决村民农田灌溉问题。为了制订最佳的水渠方案,苏生成白天跑现场,晚上绘图纸,经常工作到深夜。经过苏生成和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奔走,苏尔吉村争取到了田间水利配套项目,新修渠道6公里,完成1300亩耕地的田间配套水利工程,使每片农田都能用上灌溉水源,让苏尔吉村的父老乡亲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水的问题解决了,不意味着财富可以像水一样“自来”。苏生成心里清楚,当务之急,就是要把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立起来,把群众发展产业的力量拢起来。

  苏尔吉村的家底薄,怎么办?

  “传统的种植模式,村民们一年忙到头赚不上钱,刨除人工、种子、农药等基础费用,一亩地还要倒贴170元。”2003年春,在一次村“两委”班子讨论会上,苏生成和班子成员算了一笔账,当即决定带着大家选一条新路致富——“海拔高、污染小、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种蔬菜!”

  如何让祖祖辈辈没有大规模种过蔬菜的乡亲们,接受这个冒险的想法?

  种给村民看,引导村民干,带着村民赚。为了打开工作局面,苏生成先后两次带着村干部、群众代表100余人到附近省市学习经验。回村后,党员示范,开着农机将荒地开垦成试验田,犁地、撒种、灌溉、施肥。春去秋来,试种的40亩荷兰豆,每亩卖出800元,收入翻了几番。村民觉得有赚头,不用动员,纷纷加入蔬菜种植队伍。

  产业选得准,不愁没出路。如今,生菜、娃娃菜、油菜、西兰花……都是苏尔吉村的主要产品,蔬菜种植面积连续多年超过2000亩。苏尔吉村还成立了共和镇首家专业合作社,建成了2座500吨容量的冷库,250平方米蔬菜加工包装车间,1个育苗基地、1座2000吨交易大棚,6处蔬菜直销点,建成了全省首家农村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站,注册了“苏尔吉牌”商标,实现了蔬菜生产、包装、仓储、销售一条龙。

  有限的耕地制约着苏尔吉村的蔬菜产业发展,要想突破瓶颈,必须拓宽思路。“一个村有一个村的味道和记忆,乡村振兴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特色给弄没了。”顺着这个思路,2019年,苏生成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考察学习、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依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

  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是第一步。村党支部在整治村容村貌上下大气力,推行环境整治积分制,一户一卡建立积分台账,定期集中兑换奖品;试行农家庭院卫生评比机制,设立“红黑榜”,让村民在相互评比中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为苏尔吉村发展乡村旅游,全面建成现代化打下基础。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苏生成获得了不少肯定: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当选十九大代表,202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苏生成说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娃能够3次“进京”,是党和群众赋予自己的荣誉。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