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归园田居”是怎样的体验?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1-11-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个晴朗的秋日午后,距离黄河东岸50米的农场里,一个6岁的小男孩一边快乐地吟诵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边拿着一把铁锹有模有样学着大人在挖渠灌溉。一旁的爷爷王启侠笑眯眯地看着自家孙子。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亲近传统文化。刚好社区里建设了共享农场,我就带着小孙子来认养了一块地。”70岁的王启侠说,“这也是我们现代都市人‘归园田居’的一种别样体验。”

  “去给阿姨摘点柿子吃。” 王启侠话音还未落,小男孩就扔下了铁锹,兴冲冲地跑去摘西红柿了。

  退休多年的王启侠是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的居民,平时爱好各种文艺的他对田园生活充满向往。“我这一小块地虽然看起来不大,但是产出的蔬菜自己家根本吃不完,种了玉米、豆角、茄子、辣椒和秋葵,亲戚和朋友都来摘。” 王启侠说,共享农场实现了他“种地自由”的梦想。

  “中河源社区是由原绿园村、富园村、中河源村合并成现在的涉农社区,占地面积6.5平方公里,有耕地2685亩,基本农田215亩。” 中河源社区第一书记郭智邦介绍说。

  郭智邦告诉记者,社区西邻黄河,沿岸长约2.2公里,草滩湿地100余亩。这里距离市区仅仅2公里,与市区已融为一体。社区里各类树木分布合理,瓜果蔬菜粮食作物种植较齐全。2002年建立的占地30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以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蔬菜赢得了市场认可,2002年获得自治区农牧厅首批绿色产品认证,是得天独厚的农业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仅仅是社区小有名气可不行,让社区居民增收才是“王道”。

  为改变农业生产的单一性,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中河源社区积极发展独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利用辖区内70亩闲置土地资源,联合领恒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投资300万元,建立了中河源社区乡村振兴产业园,共享农场是产业项目之一。

  共享农场共有田地30亩,分为45个小院,每个小院3分田地,通过集体或个人认养的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一次性支付管理费,合作社可以代为管理,也可自己参与种植体验,从中收获耕种体验乐趣。

  如今,整片农场被金色的竹篱笆分隔成45个大小不等的院落,这些院落内种了近20种时令蔬菜,瓜果都已成熟,一派丰收的景象。即使是烈日炎炎的下午,共享农场内依旧有不少通过认养种植的市民在小院里打理自己的菜地,忙得不亦乐乎。

  “共享农场提高了农地利用效率、减少了农产品的浪费。高质量的组织活动,把消费端的客户和农场联系在一起,人们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这样既能赚钱又有社会效益。” 郭智邦说。

  目前,小院已全部被认养,村集体经济收益约13万元。并且,共享农场通过吸纳代管工作人员的方式,已经解决了10多名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还通过“认养+采摘”“认养+养老”“认养+亲子”等多种模式经营的共享农场项目,创建农业生态绿色产业园,扩宽消费群体、延伸产业链、增强吸引力,带动城郊采摘、农家乐周边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改善经济状况,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归园田居’的生活,真的很美。” 王启侠说。

  今年,中河源社区还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乡村振兴产业园内发展菊花种植和菊花茶深加工项目,种植了20亩金丝菊和皇菊。预计每亩菊花产量在200公斤左右,收益2到4万元。此外,社区还建成了一条长230多米的独具风情的葫芦种植采摘长廊。除了采摘活动,葫芦还可以出售或制作成葫芦烫画、葫芦雕刻等工艺品。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做强这些农业特色项目,不断壮大富民产业,带动农区居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郭智邦说。( 许晓岚 张慧玲 郝飙  霍晓庆 包荭)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