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曲,阳戏开腔
来源:中国民族报 谢洁 谢远琨 发布日期:2021-11-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霜寒露重、冷风刺骨,村里戏台上下却喜气洋洋。这是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桂花村。戏台上,79岁的黎天星老人唱起旦角惟妙惟肖,高八度的声腔余韵悠长,兰花指、剑指、摘袖手、佛手接连变化,眼神似喜、似怒、似哀,观众看得入神,一种古老的情感在心里升起。

正安阳戏,演员戴传统面具。 黄庆松摄

  阳戏,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项脱胎于傩戏,曾在民间广泛流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统戏剧,在时代的发展中日渐式微。但在逶迤起伏的贵州山地,迎着烈烈山风,阳戏仍倔强地保持了其瑰丽野性的面貌,并清晰而完整地传承至今。

  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正安阳戏、福泉阳戏、开阳阳戏等组成的贵州阳戏入选扩展项目。

  巫道交融,古老傩艺

  阳戏最初的元素出现于原始的歌舞之中,被称为“傩戏”,傩戏的源头则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傩文化。彼时,人们面对神秘而未知的大自然,衍生出如建坛、傩仪等一系列祈福免灾的巫术仪式,相随衍生出“傩”文化。古老的傩文化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它呈现出人与自然难分难解的状态,也体现了远祖先民超越自我的愿望。

  民间把傩戏分为“阴戏”和“阳戏”,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叫“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叫“阳戏”。说、唱、舞,都是阳戏的表演形式,既有敬鬼神的祭祀含义,亦有娱人同乐之效用。阳戏中,有“湘君”和“湘夫人”对于爱情的渴望,“大司命”的忧伤,“小司命”的惆怅,“河伯”的风流,“山鬼”的凄迷,诸神成为一种情感的投射,观众的共鸣被放大,观天地亦观自己。

  阳戏融道教文化与巫文化于一体,后又融汇佛教文化,唱词有许多佛道二教的词汇,涉及的神灵更为庞杂:有道教神系中的三清大帝、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真武祖师、紫薇大帝、三大元帅、城隍判官等;有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哼哈二将、八大金刚、地藏王菩萨等;还有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比如柳青娘子、执法童子、黄龙仙姐、东山圣公等。阳戏内容多是倡导多行善事、惩恶扬善,体现善恶有报、天理昭然的观念。许多佛道教的历史故事、传说都借由阳戏这种戏剧表演形式传播至今。

  贵州阳戏剧目繁多、步法多样,演员们上场皆需画脸谱或戴面具、持道具,服饰兼有川剧和京剧风格。从形式上又分为大、小戏。大戏三天三夜方休场,小戏一小时即可结束。阳戏结合了傩戏、花灯、民间歌舞等方式,注重步伐、手法、身段,音腔根据人物角色与剧情而变幻,表白采用方言,间或有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增加民间绝技。

  面具是阳戏的一大特点。面具形象多为民俗传说故事中的形象,如“关圣人”“观音菩萨”“土地公”,或粗犷而笑,或鼓眼怒目,表情微妙而复杂,色彩繁丽中自带怪诞之味,仿佛远古的神怪们聚集一堂,各显神通,活灵活现。在锣鼓声中,高腔响起,古朴而原始的神秘感扑面而来,观众因演员方言逗弄的表演忍俊不禁,极具生活气息。

  如今,湖南、贵州、湖北、重庆等省市农村大地广泛流传着的阳戏,流派诸多、分支庞杂。其中贵州地区又以正安阳戏、福泉阳戏、开阳阳戏为代表,在阳戏的传承与发展中脉络完整,谱系清晰。

正安阳戏祭坛传承百年的“佛案”虽已破旧,画面人物依然生动鲜活。 黄庆松摄

  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正安阳戏、福泉阳戏、开阳阳戏的起源不乏浪漫色彩。

  传说,唐贞观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母亲忽然病重,一乞丐被李世民的孝心所感动,用手中的玉竹杖画了一个太阳,放在他母亲床前,并告诉他只要许下愿望,按照特定的形式做法,母亲的病就能康复。李世民照做了,母亲很快双目复明,疾病痊愈。那个做法的形式就是现在的正安阳戏前身,由于当时那位乞丐画了一个太阳,故得名“阳戏”。此传说虽幻想色彩浓厚,却是正安黎氏阳戏历经十四代、代代相传的缘起,人们对故事与传奇的喜爱,远胜于真相本身。正安阳戏的传统剧目有《迎请诸神降临》《天官排朝》《私配凡夫》等等。

福泉阳戏现场。

  福泉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具有还愿的性质;外坛主要是戏剧表演,一般都叫“戏”或“演戏”,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外坛戏剧表演必须戴面具着装演出,演出前需搭台、设坛,祭祀阳戏所敬奉的神祇,除川主、土主、药王、帝君四尊神祇外,还有小山神、关帝。主要剧目有《二郎琐孽龙》《柳青》《楚汉相争》等百余个。福泉阳戏传承至今已到第17代,现今67岁的周昌智是福泉阳戏的省级传承人。这位头发已经花白了一半的老人,每次向年轻一辈说起阳戏时,双眼清亮有神,仿佛九板十八腔在耳畔响起,正身临其境观看一场演出。

  许多地区的阳戏已更迭为涂面化妆的表演形式,唯有正安阳戏、福泉阳戏、开阳阳戏仍保留着头戴面具的原始傩戏演出形式,尤为难得。福泉阳戏一堂为36面,当前仅存17面,这些面具因历史久远而具有文物价值。面具分文、武、老、少、男、女6类,造型十分注重角色性格的深层刻画。

  村民们一边干活,一边唱戏。人们用方言将实际生活融于戏剧,使得戏剧与生活紧密相连,诞生出超脱于生活的幻想与浪漫。

  随着时代变化,阳戏这样的古老民俗文化囿于深山中难以发展。文字可以描述戏剧的故事与情节,但戏剧的精微之处,从来不是主旨,而是形态;不在故事,而在韵致;不在剧本,而在声腔与表演,在现场才能感受其魅力。因此,我们需要为阳戏创造更多的“现场”。

  难能可贵的是,贵州阳戏入选非遗名录,唤起更多人重新关注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一曲阳戏正开场,寄托的是人们对自然的情怀与对生活的感悟,唱的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悠长。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中国民族报》(2021年11月16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