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1-12-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一年,中国民族报“教育”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教育领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现教育战线特别是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果,引领各族学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编者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张一笑与学生们玩游戏。梁文摄

  

  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心灵深处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做表率,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这一年,我们聚焦各地教育系统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举措,总结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领各族青少年从小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观念,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今年8月,来自西藏7个地市、28个县的45名中学生,作为国家民委第一期“各族青少年夏令营”营员,在北京开启了专属于他们的筑梦之旅。踏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重走中华民族在艰难曲折中开辟的光明大道,感悟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参观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西藏文化博物馆,了解西藏与内地的交往交流……夏令营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努力实现东西部地区各族青少年交流互动、增进一体、共同发展,助力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走向现代化,确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首期西藏“各族青少年夏令营”——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孩子心灵深处》

  利用靠近天津文庙的地理优势,崇化中学每年都会为学生举办儒家传统的成人礼。仪式上,学生们身着统一服装,由学生代表向先师孔子像献上鲜花,在孔庙的泮桥前一一净手,一路走过棂星门、大成门,给家长和老师行礼、敬酒,感念培育之恩。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了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学校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人礼串连了自然与人文、古代与今朝,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的脉搏,让中华文化教育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石榴籽成长在津门》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辽宁省实验中学新疆部主任康瑞霞说,文化认同这一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等的认同才能巩固。受多种因素影响,辽宁省实验中学新疆部的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学生很难理解古诗词、文言文。为此,学校语文教师发挥自身特长,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如唱经典、写毛笔字、排演课本剧等,帮助他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今年6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宁省实验中学新疆部编排了诗词情景剧《遇见》,以“百年芳华 赤子丹心——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为主题,分建党伟业、革命战争、改革开放、新时代四个部分,精心挑选了20多首诗词。全剧近1个小时,配上宛转悠扬的旋律,学生不仅从朗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

  ——《沈阳市民族班——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南民族大学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中,学生正在奋力奔跑。 梁任晖摄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典型是有形的标杆,榜样是无穷的力量。在前进的道路上,无数先进典型自觉践行爱国奉献的精神,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一年,我们将镜头对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服务广大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担当。

 

  她是一名普通的藏族女孩,中专毕业后参军入伍,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战狙击手。

  初入军营时,她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训练时成绩垫底。如今,她能熟练运用普通话教学带兵,军事素质全面过硬。

  8年来,她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次自我超越,荣获武警部队第23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等荣誉称号。

  她就是1994年出生的达娃卓嘎,西藏山南人。在她的记忆中,父亲经常给孩子们讲人民军队解放西藏的故事。后来,一颗“当兵”的种子悄然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2013年,19岁的达娃卓嘎应召入伍,圆了“当兵梦”。

  ……

  2020年9月,达娃卓嘎作为优秀士兵,被保送至武警警官学院学习。曾经的中专生踏入了大学校园,肩膀上的红警衔也换成了绿色的“一道杠”。

  ——《武警警官学院学员达娃卓嘎——“越努力,就会越幸运”》

  由中南民族大学团委发起的“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经过20年的发展,注册志愿者达3万余名。近年来,“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围绕城市社区建设、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环境保护、关爱少年儿童、文化传播等领域,精心设计并持续实施了80多个项目,已累计服务4万余名社区居民、2万余名学生,凝聚成一股具有民族团结进步特色的青春力量。

  多年来,“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培育出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7名、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名、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13名……各族师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社情,增进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春力量——记中南民族大学石榴籽志愿服务队》

  刘相:去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触摸梦想

  “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在大学投入精力最多、坚持时间最久的事。2017年暑假,我和7名队友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开展支教夏令营活动。初到拉萨,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气候的不适,让我一度打了退堂鼓,但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让我坚持下来。因此,大四在看到研究生支教团报名招募通知后,我第一时间报名,成为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的一员。”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的择业观》

  今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4名学生来到贵州黔东南州,成为上塘镇中心小学的支教老师。

  “支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当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抓住它。”支教团团长张一笑说,她希望能在最好的年华奔赴西部,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大山深处 青春正芳华》

 

 

北方民族大学考研学生在探讨问题。 杨林摄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一代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一年,我们陆续推出开学季、毕业季等策划,聚焦开学第一课、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考研、就业等主题,邀请“过来人”分享自己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

 

  吐来克·巴哈提: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也许对一部分人来说,毕业后离开大城市回到乡镇工作,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但在我看来,甘于奉献是一名党员的基本素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绽放青春,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想,青春的真正意义在于不断奋斗,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的择业观》

  张紫怡:普通的人,给了我最多的感动

  我们走访了四川省的5个村居、共85个家庭,每个家庭情况不同,但都生动反映了如今中国不同阶层的生活现状。倾听、了解不同家庭的故事,不断地扩充着我的见闻,让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多直观的感悟。

  参与这个项目给我带来的成长,是一种“在路上”的充实,是一种“未来可期”的希冀,更是一种“生逢其时”的担当。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社会人”,我们在“社会”中理解人,也在“人”中感知社会。

  ——《青春心向党 力行有我们》

 

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巷口村巷口小学,许思红为学生上课。 曹祎铭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这一年,我们报道高校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故事,他们努力践行立德树人初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作为民大人,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铭记于心、践之于行,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捍卫者……”每个学期开学第一课,张汝波都会给学生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一次,他从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讲起。

  从教34年,张汝波始终坚守教学一线,踏实勤勉、潜心钻研,矢志不渝、初心不改,把教书育人当成毕生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把‘大思政课’育人理念融入教学、融入课堂,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强国报国之志。”张汝波说。

  ——《教育是一项照亮别人的事业——记大连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张汝波》

  多年来在民族地区和学校工作的经历让马忠才深刻认识到,多民族师生共居共学,丰富了校园文化,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他牢记教师的职责,坚持立德树人,常年坚守在教学一线,踏实勤勉、潜心钻研。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马忠才都严格要求,并将“思政大课”融入教学工作,注重运用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断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各族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只是教书育人,更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民族院校是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台,我要从教育的点滴做起,用真心和汗水浇灌学生成才之路,培养更多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忠才说。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记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教授马忠才》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和道德情操。从教多年来,程勇尤其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通过临床科研基地的医学实践,他把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将尊重生命、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植入学生心中。

  在课堂上,程勇经常鼓励学生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我希望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希望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家国情怀,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程勇说。

  ——《科技报国担使命——记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程勇》

  (记者安宁宁 见习记者周宛霖综合报道)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