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进独龙族村落的那道“彩虹”
来源:新华社 孟佳 赵珮然 发布日期:2021-12-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李玉花(中)和亲友在纺织独龙毯(摄于5月21日)。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晌午时分,屋里的木柴烧得噼啪作响,火塘上烤着洋芋和鸡蛋,电饭煲里的饭已散发出阵阵香气。

  室外庭院中,李玉花和亲友一起纺织着独龙毯。双手时上时下,反复推拉,缤纷斑斓的棉线被编织成彩色布匹,仿佛一道道彩虹从她们手中飞泻而下。独龙毯上日渐丰富的颜色,正是独龙族跨越千年的印记。

  独龙江峡谷屏风九叠,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隔开两岸。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出发,沿着依山而建的公路驱车40分钟左右,就到了独龙江乡迪政当村。这里就是独龙族妇女李玉花的家。“路没通的时候,我们很少从深山里出去。”她说。

独龙江乡新貌(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独龙族曾经长期与世隔绝,贫困现象突出。那时,独龙江乡每年有半年左右大雪封山,少数独龙族群众还“穴居”在山洞里,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由于物资贫乏,独龙毯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物品,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做被。“从小就看着妈妈织布,那时她织一块毯子要用很多个月。”李玉花陷入回忆,讲述起小时候的情景。

  传统独龙毯由妇女手工织成,原材料是山上野生的麻。“去山上劈麻很费体力,一般都是男人去做。”李玉花说,劈下后晾晒十余天,再上山扛回来,用手撕成条,反复揉搓绕成线。

  若想给麻线染色很有难度,需要采集多种植物的液体调制染料,染出的颜色也十分有限。在李玉花的记忆里,小时候的独龙毯颜色单调,并不美观。

  由于手工制成的麻线比较粗糙,经常卡在腰机上,纺织起来非常困难。村里的老人习惯在雨雪天织布,这样才能让麻线保持湿润,处于相对柔软的状态。

李玉花在纺织独龙毯(摄于5月21日)。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下雨下雪的时候很冷的,老一辈的人织布很辛苦。”李玉花说,“我们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路修通了之后,日子就好过多了。”

  2014年4月10日,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独龙江乡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结束了,独龙族群众走出去的路畅通了。

  以前没有路,迪政当村村民只得步行到乡镇,至少花费一天时间,现在开车仅需个把小时。通路后,李玉花和亲友们常常到乡镇里购买生活用品,还能买到彩色的棉毛线,独龙毯上的颜色逐渐丰富起来。

  看着自己亲手织出的“彩虹布”,李玉花眼中写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从小就喜欢彩虹的颜色,现在终于可以把彩虹穿在身上了。”她说,买来的棉毛线不仅色彩艳丽还柔软细腻,穿在身上既美观又舒适。织布的时间也不再受制于天气,她一有空闲就会与三五好友一起聊天织布,一周左右就能织好一块独龙毯。

李玉花在纺织独龙毯(摄于5月21日)。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随着公路的开通,独龙江乡的发展之路就此开启。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摆脱千年贫困,现代产业取代了刀耕火种,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独龙江乡还成为云南首批通5G网络的乡镇。

  如今,网购已成为李玉花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网上售卖的线样式更多、颜色更丰富,她设计的“彩虹布”愈发新颖时尚了起来。曾经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独龙毯已成为她的收入来源之一。“卖给游客能卖六七百块钱!”她说。

  不仅如此,李玉花家还添置了不少电器,“电饼铛使用方便,烙出的饼又圆又薄,我们都爱吃。”她乐此不疲地介绍着自己的网购“战利品”。

  脱贫后,李玉花不再发愁吃饱穿暖的问题,可供选择的服饰越来越多,但她对独龙毯的感情却始终未变。“我用独龙毯做了背包、围巾、帽子,有很多人喜欢我的创意。”她还打算通过网络出售自己的作品,“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把我们独龙族的‘彩虹布’穿戴在身上!”

 

 

(编辑:王春雨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