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草》:环保题材电影的创新叙事
来源: 胡谱忠 发布日期:2021-12-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电影《梭梭草》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梭梭草》以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植树老人苏和、图布巴图等人的真实事迹为原型改编创作,通过塑造呼和等种树治沙的人物形象,向坚守大西北植树固沙的种树种草人致敬。电影全程在阿拉善实景拍摄,12月5日全国公映。

  影片讲述了戈壁大旱之年,老人呼和看到种下的大片梭梭苗枯萎,心急如焚。当地汽车越野赛的主办商假意要帮助呼和,暗地里却希望这片梭梭草场干死,以便占有这块草场开发新赛道。老人的孙女吉雅回家乡接奶奶进城治病,邂逅了赛车手童家豪,两人因此都卷入了草场纠纷和情感纠结之中。最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草场迎来了深水井挖掘机,遍种梭梭草,吉雅和童家豪两个年轻人也在一大片梭梭草场上找到了人生方向。

  梭梭草,是一种长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也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梭梭草生命力旺盛,但7年才能成活,嫁接中药材肉苁蓉5年后才有经济效益。电影中展现的几百万亩梭梭林,已经有绿野千里之势,但是当年开垦戈壁沙漠种草之时遇到的困难也可想而知。现实中,苏和与图布巴图都是退休干部,在家乡额济纳旗的黑城遗址脚下、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坚持义务植树十几年。在老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这项利国利民的环保事业当中,为当地留下一抹绿色。两位老人身上那种“愚公移山”的精神,与他们年轻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一脉相承。

  苏和等人开始种梭梭苗治沙的21世纪初,既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也是沙尘暴、雾霾等环境问题受到全社会关注,环保与生态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生态文明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西北部的生态问题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修复与改善。

  电影《梭梭草》中的治沙行动还展现了另外一种历史性的叙述。影片中吉雅回忆幸福童年时,总是一派草木繁盛的草原图景。水草丰茂一直是文艺作品草原叙事中的典型环境。不过,这种叙事在21世纪开始有了新的功能,即与生态命题紧密相连。如在《梭梭草》中,草原叙事与生态叙事合二为一,显示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影片中呼和老人种梭梭草的动机以及后来年轻一代对老人的理解,都与人们心灵深处的“家园意识”有关。这种记住乡愁的深沉情感成为主人公的性格底色。但在现实环境里,干旱的戈壁和沙漠不再具有诗意和美感,而是与越野车的粗粝噪音、对草场的碾压、几次连人带车困在沙海的情景等,共同组成了一种破败的景象。最后,旗长回乡,不仅惩治了不良商人,而且还带来梭梭草场急需的深水井挖掘机。这个有效的拯救改写了草原命运,也带来了电影的叙事转向。

  我们可以看到,之前有相当一部分草原影片如《季风中的马》《成吉思汗的水站》等,几乎都把草原上包括生态在内的各种问题归咎于现代化的发展,影片叙事也陷入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仿佛现代生活的一切都是传统乡愁的破坏者,最后的草原人只能孤独地抗争。影片《梭梭草》则通过有现实依据的政府形象终结了这一叙事陈套,这样的创新不仅来源于主创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也与中国政府在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定位有关。众所周知,我国对于生态治理具有相当大的决心与魄力,而广大人民也有更多的觉醒和行动。当治沙问题或者说生态问题,成为自上而下、全民关切的事业之后,全国人民也更加自发自觉地投入到“愚公移山”般的环保行动之中。

  由此,《梭梭草》成为了一部环保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不过,影片同时加入了青春热血、赛车等时尚元素。开场的戈壁飙车先声夺人,多机位、多角度的商业电影的拍摄手法以及时尚音效等,都给观众带来畅快的观影体验,但这些并没有掩盖治沙老人们的光辉形象。近年来我国在沙漠治理方面投入颇大,牧民们种植梭梭苗已成为职业,治沙也成为创业新“风口”。影片结尾暗示,在城里教舞蹈的吉雅与男友童家豪要把爷爷的种草事业发扬光大,正是现代人的家园意识与创业意识相叠加的结果。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