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来”:彰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泓 发布日期:2022-01-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再过10天,中国将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宣告“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并发出了“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的号召。

  主题口号是历届奥运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主办国、主办城市的独特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自2021年9月正式发布以来,在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表示,这一主题口号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期盼,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和愿景,与新加入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团结”高度契合。“一起向未来”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在奥林匹克精神画卷上描摹的又一鲜明色彩,彰显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受到冲击。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一起向未来”,反映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向世界各国人民表达了团结起来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愿景。这一口号将“共享未来”理念纳入团结范畴,主张将世界各国从传统的强权性、冲突性、竞争性国际关系中解放出来,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起向未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的内涵相呼应。两者都将“共享未来”作为纽带,将世界各国人民的权利和职责紧密联系起来。“一起向未来”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中国方案,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也是继往开来的中国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对于“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纪之问的回答。它向国际社会昭示,在奥林匹克旗帜下,人类应朝着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迈进,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努力。

  “一起向未来”是一种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的新型文明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要通过“共享未来”,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它将通过北京冬奥会的舞台,向世界传递这样的理念: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一起向未来”意味着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各国人民要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就要求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进而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起向未来”为世界各国谋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只有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一起向未来”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发展,是各国团结携手推动全人类奔向美好未来的强大力量。作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新理念,这一口号一经提出,便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一起向未来”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体现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气派。

  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奥运会是极为重要的赛事,是体育团结大众、倡导和平的标志。北京冬奥盛会将汇聚起和平、团结、友谊的力量,推动世界各国“一起向未来”,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

(编辑:牛锐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