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农机更给力 种地更省力
来源:人民日报 王 浩 发布日期:2022-02-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聚焦农业生产现实需求,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3.8万亩小麦怎么种?“靠农机!”今年春耕,山东省齐河县乡土丰利合作社负责人甄利军底气十足,“合作社购置了380多台套农机,托管3万多亩耕地,服务面积超过20万亩。”甄利军细数机械化的好处,“今年冬小麦播种晚,植保机及时喷药施肥,加快弱苗转旺苗。去年小麦耕种收储全程机械化,省人工、省农资,每亩成本减少100多元。”

  犁田翻地、施肥灌溉、播种育秧……春耕一线,从水牛下田到机器耕地,从靠经验到靠大数据,地上跑的拖拉机,天上飞的无人机,都是种地好帮手,一台台农机助力,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一个个科技范十足的场景,折射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无论是提单产、增效率,还是减肥药、降成本,都需要靠农机挖潜力。从满足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需求上看,稳产量、增品种、提品质,同样离不开农机。可以说,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农业生产各环节与农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农机发展还面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不同区域、产业、品种和环节上,农机研发、应用水平各不相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聚焦农业生产现实需求,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要精准对接农业生产各环节。当前,耕种收环节机械化水平高,但烘干、仓储设备供给不足,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秸秆回收利用等绿色高效设备也亟待推广。顺应农业绿色发展趋势,农机必须跟得上。应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作用,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结机制,让实验室连起田间,研发更多适合各地农情、适合多元作物的“专精特”农机。此外,要持续完善扶持政策,聚焦重点环节,精准帮扶,实现农机供需有效衔接。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谋划。一方面,应坚持农机推广与农田建设相结合。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烧饼田”变成连片田,把机耕道拓宽夯实,让更多的田地可以享受农机之便。另一方面,应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今年,不少地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针对大豆、玉米的生长周期、播种要求等差异,各地及时改装研发新机具,激发农民改种扩种大豆的积极性。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关键要让广大农民受益。大型农机投入大,小农户能不能用得上?从一些地方实践看,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力量,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为小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农机服务,一样能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机驰骋沃野,种地更加省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定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