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民族团结,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去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各民族同胞生于斯长于斯,没有理由不爱脚下的热土,没有理由不爱家乡和国家。搞好团结,团结如一家人,才能实现国家兴旺,人人得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民族团结一家亲,越团结,各民族同胞的生活就会越幸福。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既然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我们就有一千个理由搞好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提升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为此,从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到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再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每一项制度安排都不可或缺,与之相关的每项措施都需贴地而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做到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工作越用心,民族团结的效果就越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专门讲到内蒙古创造过“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今天,重温这两则佳话,我们愈发理解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从历史佳话中汲取力量,在民族团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有这个信心和决心,更有足够的能力做得到、做得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就能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