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乡深情话振兴
来源:中国民族报新媒体部 发布日期:2022-04-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视频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民生系心间 枝叶总关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回访记

 

  4月的毛纳村,茶香满溢。星罗棋布的茶园,炒锅里翻腾的茶青,一幅乡村振兴的图景映入眼帘。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向村民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调研,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手工茶坊里,他与村民谈论制茶工艺,了解茶产业发展情况;凉亭下,他鼓励大家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贡献力量;村文化广场上,他勉励大家传承创新发展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殷殷嘱托,铭记于心。说起那一刻,人们仍然难掩激动和喜悦。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温暖着、激励着黎家儿女把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茶香弥漫黎乡 青山变作“金山”

茶产业托起乡亲增收致富梦

  

图片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五指山脚下的黎族聚居村落——水满乡毛脑村委会毛纳村。这里也是五指山市第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考察中,五指山市委书记朱宏凌一路陪同,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了毛纳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同村民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总书记走了一路,也问了一路。” 朱宏凌说,他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黎族同胞生活的关心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视。

  朱宏凌介绍,毛纳村共33户128人,依山傍水,满眼碧绿,当地大叶种茶的味甘清香,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约572亩,小小一片茶叶变成了这里的致富“法宝”。

  这天,在自家茶坊里忙活的王柏和、王菊茹夫妻俩,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朝自家走来,热情地将总书记迎进了门。“总书记十分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亲切地对我们嘘寒问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柏和依然满脸通红、神情激动,“总书记看了我们老两口的院落、客厅、卧室,问我们房子是哪一年建的,政府有没有补助。”

  随后,总书记又来到王柏和家经营的“和茹手工茶坊”,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总书记问我们茶叶卖得怎么样?一年收入有多少?”王菊茹告诉总书记,依托当地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她家每年能卖100多斤干茶,年收入3万多元。

  “总书记还和我们一起炒茶。听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总书记也感到很欣慰。”王菊茹感慨,过去,毛纳村里没有水泥路,进村要走“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一下雨就整宿都睡不着。“多亏了茶叶这个致富‘法宝’,毛纳村村民才摆脱了贫穷,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过去是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现在是身在宝山,硕果累累!靠着茶叶,毛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实现了脱贫,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省委外办驻毛脑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高力说。

  在当天的考察中,高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总书记叮嘱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是我们工作的强大动力。”高力说,接下来,工作队要牢记嘱托,继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守护一脉青山 涵养万物生长

绿色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五指山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已融入黎族村寨的日常烟火,成为生动实践。

  参观完手工茶坊,总书记沿着平整的乡村水泥路走到凉亭中,同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促膝而谈,共谋黎乡的绿色发展之道。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同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总书记很亲切,也很随和。大家争相发言,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王进友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在精准脱贫政策的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王进友不仅发展起茶叶种植、酿酒等产业,还担任了水满乡的生态护林员。

  “我告诉总书记,每天我都要到森林里巡山。现在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强了,山上处处都种上了绿油油的茶树,破坏环境的现象看不到了。”王进友说。

▲4月13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村民王进友和妻子正在采茶。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王启望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10年前他从广州回到毛脑村,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带动村民共同发展茶产业。当天的座谈中,他也“抢”到了发言的机会。“我重点向总书记汇报了我们茶园的生态有机种植方式。”王启望介绍,他家的茶园有40多亩,在种植的过程中坚决不用化肥和农药,“茶园里套养了鸡鸭鹅,利用这些禽畜粪便发酵成沼液,就是天然有机肥。”

  “这些年坚持下来,我们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都提升了,收入也提高了。行情好的时候,一年种茶就有10来万元的进账。”王启望信心满满地说,“秉持绿色生态种植方式,相信村里的大叶茶一定会走出五指山,闻名全国!”

  依托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茶园变成了聚宝盆,“养在深闺”的深山村落也变成了热门旅游点。

  近年来,毛纳村不仅依靠茶叶这个特色产业致富,还在不拆房、不砍树、不占田的前提下,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毛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有寿说,如今焕然一新的毛纳村美不胜收,吸引不少游客慕名来“打卡”,“现在一到周末就有大量游客来这里品茶、购茶,感受民族风情,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延续黎族文脉 传承优秀文化

  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活力

  

  除了茶叶和乡村旅游,带动黎族群众“织就”美好生活的,还有当地的非遗手艺——黎族织锦。

  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纳村还察看了黎族特色农产品和黎锦、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现场向总书记演示了黎族织锦这项古老的技艺。

  “总书记走过来的时候,我正在纺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香兰满眼兴奋,“总书记问了我织锦需要的材料、流程和颜料来源,还夸赞我们的黎锦精美漂亮。”

  今年7岁的王程业是刘香兰的孙子。总书记弯下腰来,看了小程业展示的黎锦技艺,认真听了他背诵的《织锦诗》。

  刘香兰从13岁开始学习黎族织锦,她深知从小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性。王程业从3岁开始跟着她一起学织锦技艺,如今已经学会了4种黎族织锦图案。

  “总书记勉励我要传承发扬好黎锦这项非遗技艺。”备受鼓舞的刘香兰,心里已经有了更多计划,“我们既要传承好传统技艺,也要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多新颖的文创产品和日用品,让黎锦也时尚起来!”

  歌声悠扬、鼓乐齐奏。当总书记来到村广场上时,当地黎族群众载歌载舞为总书记送上真挚的祝福,情意切切,喜乐融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竹木器乐代表性传承人黄海林向总书记演绎了鼻箫技艺。“黎族文化能得到总书记的认可和赞赏,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开心。”黄海林激动地说。

  当总书记要离开毛纳村时,黎乡儿女们排成长队,一边不舍地挥手,一边齐声高唱着海南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不少村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大家的歌声汇聚在一起,在村庄上空久久回荡。

  来源:海南日报 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