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远山咖啡香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05-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会场,一个摆放着“碳中和证书”的咖啡吧台前排起长龙。咖啡师两手并用,取豆、磨豆、冲调、拉花,一气呵成,馥郁的香气弥漫在会场中。这杯来自海南岛中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的“零碳咖啡”,吸引了不少嘉宾和工作人员前来打卡。

图为工作人员在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制作一款“零碳咖啡”。 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在繁华的都市,咖啡是很多白领提神醒脑、振奋精神的“神器”。近几年,中国咖啡市场快速发展,消费量逐年递增。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0年,中国的咖啡消费以15%的惊人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球平均2%的增速。受地理条件限制,我国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比例较低,不到全球的2%,主要集中在云南和海南地区,广西有少量种植。这些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咖啡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魔豆”。

 

  海南:老牌咖啡焕新颜

  海南是我国最早种植咖啡和加工咖啡的地区之一。在“四季春常在”的海南,咖啡树一年可以多次结果,且风味佳、质量高。

  海南省种植咖啡的主要品种是罗布斯塔,也被称为“罗豆”,主要分布区域为澄迈县福山镇、万宁市兴隆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以及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地。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儋州市、五指山市等地也有农户尝试种植。

  今年出台的《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咖啡产业。如今,海南已把建设国家咖啡重点实验室、咖啡良种繁育中心、创新中心、咖啡交易中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究院等列入议事日程,不断探索咖啡产业精深化发展道路。

  “苦豆子”带来“甜日子”

  青山环抱,绿树掩映,咖啡飘香。

  听着世代传承的黎族小调,欣赏着热带密林的飞水岭山脉,品着醇香的手冲咖啡,在长兴村游玩的游客发出惊叹:“没想到小山村里竟还有品质上乘的咖啡豆,在这里喝现磨咖啡,别有一番滋味。”

  自20世纪50年代起,琼中县和平镇长兴村就有咖啡种植的传统。这里出产的咖啡经过山泉水浇灌,长成的咖啡豆个大饱满,咖啡奶油香和果香浓厚,口感浓郁。2011年底,海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到长兴村调查,建议该村发展咖啡产业,打造“海南黎族苗族咖啡第一村”,让民族文化融入咖啡产业中。

  要得到一杯香浓的咖啡,好的咖啡鲜果固然至关重要,成熟的加工工艺也必不可少。一粒粒饱满红色鲜果,经过脱皮、脱胶、晾晒、脱壳、烘焙等数道工序,成为一颗颗褐色咖啡豆,释放深藏于内在的香气。长兴村从产业规划之初,就着力打造咖啡上下游产业,从收购干果、去壳、卖生豆到烘焙之后卖咖啡豆,长兴村咖啡产业发展逐渐成熟,形成一定的规模。

  2013年7月,长兴村里成立了琼中飞水有机咖啡专业合作社,把咖啡从种植到加工成品形成了产业链,并提供中粒种咖啡种苗、有机咖啡园观光、咖啡盆景树、咖啡干果、咖啡豆等产品,打造“飞瀑山咖啡”品牌。

  对于咖啡的每个环节进行极致的把控,让合作社的咖农有了精品意识。2021年6月,借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举办的契机,首届海南“飞瀑山杯”咖啡冲煮冠军赛在琼中举办。从种下一粒咖啡、产出一杯咖啡,到让人们了解、品尝一杯咖啡,再到引入举办专业咖啡赛事,“飞瀑山咖啡”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通过发展“咖啡+”产业,长兴村拥有了持续造血能力,“苦豆子”让村民过上“甜日子”,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电商+”敲开致富门

  白沙县有着“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等美誉,而白沙咖啡却曾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

  早在20世纪80年代,白沙农场的农户和当地黎族群众就利用陨石坑内的边脚地种植咖啡。白沙陨石坑中矿物质丰富,土壤肥沃,加上白沙当地温暖湿润、昼热夜凉的环境气候,为咖啡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里种植出的咖啡味道香浓、口感好,有着天然的奶香味和巧克力香味。然而,因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信息不畅通等原因,咖农只能将咖啡果低价卖给收购商。

  2014年春节,“80后”白沙小伙成宗培回乡过年,得知家乡的咖啡果销售难,决定返乡创业,推广家乡的咖啡。为此,成宗培成立了白沙陨石岭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当地各族咖农抱团发展,共同寻找好销路。

  以前咖农采摘咖啡,只知道按堆卖,如今,在合作社的统一指导下,咖农采用手工采摘的方法对果实进行挑选和分类,保证了采摘后的咖啡果实大小均匀、成熟度接近、不含有其他杂质,收购价格能增加不少。

  2016年,借着政府扶持电商发展的“东风”,合作社创立白沙“陨石岭咖啡”品牌,积极与知名第三方平台合作,通过“合作社+电商”模式,把白沙咖啡卖到广东、北京、浙江等十几个省市。经过几年的发展,白沙陨石岭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生产+供货+网销一体化”模式,推出精品咖啡豆、咖啡粉、挂耳式咖啡等多款产品,白沙咖啡搭上“电商+”的快车道。

  “我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把白沙咖啡的品牌、知名度推广出去了,后续我们会带领更多的种植户,把咖啡产业做大做强。”对于未来,成宗培满怀信心。

  如今,白沙陨石岭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最初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上百个岗位,种植规模达3000亩以上,年产值超过800万元,成为白沙县“两个万亩、六个千亩”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白沙特色高效农业代表之一。

  “碳中和”引领新发展

  “不用农药化肥、不用农用机械,用人工挑豆、用光伏电烘焙,封装材料全部可以生物降解……”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会场内,“零碳咖啡”备受瞩目,现场负责人李畅健介绍道,“这种咖啡的全生产过程都有‘碳足迹’跟踪,碳排放为零才能推向市场。”

  据了解,2021年,北京绿色交易所为海南农垦母山咖啡有限公司颁发“碳中和证书”,“母山咖啡”因此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零碳咖啡”。

  “母山咖啡”的品牌名称源于黎母山。早在20世纪50年代,黎母山区就开始种植咖啡,现在还留存着很多生长了五六十年的咖啡老树。有别于传统的罗布斯塔咖啡豆,黎母山出产的咖啡豆有着独特的果香和平衡度,深受市场欢迎。母山咖啡种植园地处海南岛中部生态保护核心区,南依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北近松涛水库和兰洋温泉旅游圈,面积近5000亩,是海南最大的咖啡种植基地。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绿色低碳的产品愈发受到青睐。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随着我国把推动绿色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农业的发展形态也在逐渐向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成为新趋势。

  近年来,母山咖啡积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咖啡产品推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管控,保证咖啡产品稳定优质;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多种手段,有效降低了农产品在生产、物流、包装、消费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真正实现“从种子到杯子”全产业链的无碳化。

  如今,作为国内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生产的咖啡企业,母山咖啡正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将其融入更多文化内涵,为海南本土品牌打造一张亮眼的“绿色名片”,对海南低碳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王琪综合报道)

 


  

云南普洱: 一杯咖啡里的山乡巨变

图为云南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的村民在采摘咖啡果。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摄

  山上咖啡红,杯中咖啡香。

  以茶马古道、野生古茶树和普洱茶闻名的云南省普洱市,近年来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咖啡产区,“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独特风味,触动着世界的味蕾。

  在改革开放初期,普洱市仅零星种植百余亩咖啡。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把咖啡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骨干产业。2012年,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普洱“中国咖啡之都”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发力咖啡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仓储等全产业链,专门设立市、县两级咖啡产业管理部门,率先在全国启动咖啡生豆目标价格保险,大力培育咖啡企业。

  统计显示,云南已成为我国咖啡种植第一大省。2021年,普洱咖啡种植面积达66.8万亩、产量4.6万吨,是全国咖啡产量、产值最高的地市,还带动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种植咖啡30余万亩。

  随着全产业链的健全完善,小小咖啡豆释放山乡巨变动能。

  在普洱市孟连县,去年冬天至今,咖啡产业为包括拉祜族、佤族等民族在内的当地群众增加收入1.5亿元。“我家种了18亩咖啡,现在价格好,每公斤鲜果卖到4.7元。”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拉祜族脱贫群众娜努说,目前咖啡鲜果已经卖了4万多元,地里的还能卖到3万元左右。

  咖啡豆虽小,却是重要的国际大宗商品。在大山里,咖啡种植户用手机查询国际咖啡期货价、当地企业收购价,创立合作社打造自己的品牌。

  “我们还建设了国际性咖啡交易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持续向全球发布咖啡价格指数,目前累计完成商业咖啡豆交易量13万吨。”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永刚说。

  前不久,雀巢的产品创新团队把各具特色的云南咖啡豆推向市场,其中大部分来自普洱市澜沧、孟连、思茅等地。“中国食品行业的需求一直在升级,咖啡市场也不例外。”普洱雀巢咖啡中心总经理王海说。

  面对长期处于原料供应端的短板,普洱正改造中低产咖啡园,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咖旅融合产业。

  早春三月,阳光明媚,群山环抱中的普洱市思茅区小凹子咖啡庄园里传来欢声笑语。去年至今,已有2万多名咖啡爱好者循香至此。

  80岁的高级农艺师廖秀桂花了20多年时间,利用300多亩荒坡建成这座特色咖啡园。“与其说普洱发展了咖啡产业,不如说是改革开放造就了普洱咖啡。未来,不管是咖啡还是其他作物,都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拥抱更多机遇、释放更多光彩!”廖秀桂说。

  (吉哲鹏 杨静)


  

广西东兴:咖啡树结出“幸福果”

  走进位于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江那村东境岭的施马咖啡种植基地,绵延成片的咖啡林里,通红透亮的咖啡豆像一颗颗红珍珠,一串串披在咖啡树上,让人眼前一亮。

  得益于东兴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近年来,东兴镇江那村因地制宜,采取“公司+企业+农户”的形式,建设咖啡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从2016年引进种苗种植至今,施马咖啡种植基地咖啡面积、产量、产值连续实现稳增长,现已在江那村、大田村、河洲村进行大规模种植,目前基地咖啡种植面积已达6150亩,吸纳当地4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

  2020年,江那村村民何青源在自家的6亩山地上种上了1600株基地赠送的咖啡种苗。“等这些咖啡树长高了,就会开始结果,我们家的收入就更高了。”何青源说,“公司有保底价回收新鲜咖啡豆,销路有保障,我种咖啡很放心。”

  在河洲村的山间地头,活跃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和农户一同种植咖啡苗的身影。受疫情影响,河洲村村民陈培龙没有像往年一样外出打工,便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把家里的20多亩地全部种了咖啡。“驻村工作队主动帮我们联系企业,鼓励我们发展咖啡种植,我们的日子一定能越过越红火!”谈起咖啡种植产业化的前景,陈培龙信心满满。

  咖啡树上的咖啡豆红艳似火,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在基地的体验店里,工作人员正在示范磨咖啡、泡咖啡,微风掠过,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味,沁人心脾。

  为丰富游客体验,基地正在筹建咖啡森林公园,通过咖啡种植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让游客现场采摘、烘焙、磨制咖啡,品尝咖啡,体验制作咖啡的乐趣。

  施马咖啡种植基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基地计划打造一条咖啡文旅产业链,游客来了这里,先参观咖啡种植、生产基地,随后在农家乐吃一顿本地特色菜,还计划建设咖啡培训学校,培养本地人才,把咖啡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王琪 综合报道)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