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边疆·民族·历史”青年论坛暨首届辽金史研究生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春燕 发布日期:2022-05-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5月14日,第九届“边疆·民族·历史”青年论坛暨首届辽金史研究生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赵天晓,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校长杨恒山,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程妮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运用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解读史料

  赵天晓在致辞中介绍,中国民族史学会于2018年创办青年论坛,每年召开两届。青年论坛旨在为民族史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从而为培养民族史学科杰出人才、完善民族史梯队建设贡献力量。他表示,此次论坛同时举办首届辽金史研究生论坛,使得论坛主题更鲜明、聚焦更准确,相信能够取得更好的学术成果和业绩。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与政治格局,青年学者应紧紧把握住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的机遇,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扎根现实、立足眼前,紧密结合时代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方面,发挥学术特长,作出应有贡献。

  杨恒山在致辞中对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历史与现状、学科建设尤其历史学发展特色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他表示,目前,学校正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通辽市文旅广电局等部门联合开展“西辽河文明”重大课题研究。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并列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的西辽河文明,参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的全过程,参与了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全过程。西辽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过程,非常精辟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强烈的借鉴作用。

  程妮娜提出,民族史、辽金史研究,涉及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边疆学等学科知识。然而却存在资料相对贫乏的情况,使得研究难度比较大。建议民族史、辽金史青年学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相关民族语言文字;要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兼通相关学科,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融会贯通到本专业研究中;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理性吸收国内外新的理论和方法,避免盲从。总之,研究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运用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解读史料。这样才能做出新颖、扎实的学术论证,得出有价值的学术观点。

  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副教授张宪功代表青年学者在开幕式上发言。他建议青年学者遵循史念海先生“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乃有事业可言”的教诲,要有家国情怀,做有用于世的学问,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大力推进中国民族史、辽金史研究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内蒙古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参加论坛,并分享研究成果。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主要生活着白族,以及彝、傈僳、苗、回、傣、阿昌等20多个民族。“盐是理解大理西部云龙县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学者李何春等认为,盐的特殊性,将政治控制、市场交换和文化繁荣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国家在场,实现地方和国家互动;以盐井开发和利用为目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文化相通,增强了当地民族的团结;盐区各民族语言相互学习与吸收,进一步增进民族感情。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前期,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先后并立,以茶文化为代表的诸多中原文化在此时传入北地,影响契丹人、女真人的生活方式。大同市博物馆青年学者林皓以辽、金两朝墓葬中出土的陶瓷茶器作为研究对象,以茶器的造型、品类及艺术表达为切入点,探究了辽、金两朝与两宋交融的历史以及契丹、女真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互鉴的发展脉络。

  通过对辽朝后族政治特权的考察,辽宁大学历史学院青年学者孙伟祥撰文提出,伴随辽朝政权的发展,后族的固定通婚特权呈现出与皇族通婚家族进一步限定、受到外部其他民族势力挑战的变化,世选为高官特权则出现世选群体细化、世选职官范围增加的趋势。后族政治特权整体呈现出适度强化的同时总体弱化的结果。出现这种局面,主要与后族势力嬗变导致与皇族关系开始恶化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辽朝由传统游牧民族政权向中原王朝帝制王朝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结果。该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族与辽代社会研究”阶段性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近百年以来辽代墓葬相继发掘了300余座,发掘并存有壁画的辽代墓葬已有100余座。通辽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青年学者娜木罕等以通辽市库伦旗6号辽墓墓门壁画乐舞图作为研究对象,进而研讨唐宋甚至更早时期的墓葬壁画文化对辽代契丹民族的乐舞发展、绘画手法及艺术风格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是由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特征。每个朝代的文化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朝代更迭有时间的起始与消亡节点,但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却没有明确的界限。”

  “历史证明,云南地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青年学者李娜认为,自先秦庄蹻入滇,中经唐宋羁縻之治,再到元明清的行省制、土司制度的二元管理体制建设以及改土归流,最终实现了云南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虽然在短时期内出现像南诏、大理这样由当地乌蛮、白蛮建立的地方政权,但不能忽视云南不断向中原王朝靠拢的内部动力。总之,应从长时段、以整体史观考察云南与整个中原王朝的交往互动。

  本次论坛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内蒙古民族大学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承办。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