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评沉洲报告文学《乡村造梦记》
来源: 王敦辉 发布日期:2022-06-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沉洲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沉洲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造梦记》聚焦福建宁德市屏南县,讲述了以林正碌为代表的“造梦者”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文创产业,带领当地村民改变山乡面貌和自身命运的故事。作品通过扎实的采访和细腻的描写,生动呈现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略带忧虑地认为,城市化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传统密切的关系纽带被切断,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在消退。另一位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亦认为,城市繁华的背后是冷淡的人情,冷淡的背后是理性的算计。

  读《乡村造梦记》时,我在想,从城市来到乡村的林正碌与这些思想家是否有共鸣?他是否会一直在思考,乡村如何创造春天与梦想呢?

  答案就在《乡村造梦记》中,这是一个让人惊讶的造梦记录。闽东屏南县的龙潭村,因地处偏僻、资源匮乏,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村落空心化严重,一个原本有着1400多人的乡村,仅剩100多位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多数人眼里,这样的乡村不值得投入,要想致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转机就在2017年。那年5月,龙潭村启动了文创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村里开始修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艺术空间及其他基础设施,鼓励村民并吸纳外来人员参与乡村提升工程。于是,一批人以文化创意的“内功”发挥“七十二绝技”,变不可能为可能,力挽狂澜。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人林正碌,正是在此背景下来到龙潭村,以教农民绘画为切入点,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活动。不少村民熟练掌握了绘画技巧,通过网络销售作品增加了收入。后来,林正碌又配合龙潭村修复传统民居,致力于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居环境。最终,小山村华丽转身,竟然引来100多位城里人来常住,村民陆续回流了400多人,龙潭村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龙潭村的转变,难道只是现代性这个庞然大物横冲直撞的结果?城里人放弃城市的生活方式,选择一个几近荒芜之地来生活,难道仅仅是出于厌倦都市的矫情,抑或为了实现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吗?这样的“造梦工程”可以复制吗?

  乡村自然风光优美,是吸引许多人前来旅游、创业的重要原因,但仅此还不够。龙潭村从当地村民认为的生活不便之地,变成从城里来的新村民的钟爱之地,一幅新时代新农村蓝图在这里徐徐展开,其中有着根本原因。龙潭村有着优质的生态资源,住在终日背靠山林、面对清溪的空间,人们与大自然耳鬓厮磨,身心与之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的确是诗意的栖居,但关键在于,这里的祖厝是被林正碌用现代理念精心改造过的祖厝。林正碌从艺术教育入手,充分重视和盘活当地文化资源,把外地艺术家引入农村社区,因地制宜地带领当地村民发展文创产业,让他们都成为能致富的乡村艺术家。

  那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千里迢迢地来到龙潭村、改变了龙潭村呢?正是一群“斜杠人”。他们愿意远离尘嚣,积极追求另一种生活,即使有人一开始不属于长袖善舞的角色,但来到龙潭这个地方后,也出落得多才多艺。正如林正碌当年被误判“五音不全”,他由己及人,想到人们的艺术天赋可能被这种“定性”耽误。受此启发,他用接地气的艺术教育带动村民“作自己的曲”“唱自己的歌”,激活了人们的创造力。这是自由的双向选择,有着沉淀多年人文底蕴的“龙潭梦幻空间”,正是他们倾力打造的。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了什么?公共雨廊、美术馆、咖啡厅、音乐厅、祠堂戏院、酒博馆、书店、四平戏博物馆、公益艺术教育中心、龙吟台广场……如此梦幻却又真实可见,龙潭村的蜕变水到渠成。

  作品中,作者除了重点讲述从城里来的林正碌等人的故事,同时记录了农民、返乡创业者以及县、乡、村干部通过文创振兴乡村的过程,夹叙夹议地总结屏南文创产业实践特色和经验启示。顶层设计,政策东风,政府支持,文化创意,合力推动龙潭村成为乡村文创发展的空间,成为引领新生活方式的港湾。《乡村造梦记》一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从都市旋涡里出来的梦想者的追求,更在于揭示文创振兴乡村的时代机遇,在于总结发展乡村文创的可行路径。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