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打造“紫色名片” “酿”出美好生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06-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闽宁镇的贺兰红酒庄。

 

  宁夏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7度至39度,是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纬度,风土条件适宜。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西依巍巍贺兰山,东临滔滔黄河水,昔日荒芜、贫瘠的贺兰山东麓,如今已是藤蔓千顷。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这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种植区和酒庄酒产区,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261亿元,成为宁夏的“紫色名片”,为塞上儿女“酿”出了美好生活。

  政策引人才 戈壁荒滩变身产业高地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38年,西汉特使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葡萄品种和酿造技术,经新疆、甘肃河西走廊至宁夏,宁夏成为我国最早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之一。然而,相比国际葡萄酒强国,我国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贺兰山东麓产区更是年轻。

  1978年,宁夏第一棵酿酒葡萄在宁夏农垦玉泉营农场种植,1984年,宁夏第一瓶葡萄酒在宁夏农垦西夏王葡萄酒厂酿成,宁夏的葡萄酒产业由此开篇。短短30多年间,凭借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特有的风土条件,贺兰山东麓这片曾飞沙走石的茫茫戈壁,如今已是藤蔓千顷,产区葡萄酒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先后荣获千项国际大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60%以上,吸引上百家国内外酒庄前来“掘金”。

  产业在哪里,政策就跟进到哪里。为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2020年印发了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葡萄酒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技术研发推广体系,推动葡萄酒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品牌化发展,将宁夏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葡萄酒之都”。

  2021年5月,国务院批准《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由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根据方案,综合试验区规划面积502.2平方公里,涵盖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其中核心区108平方公里,包括银川市永宁县闽宁片区和贺兰县金山片区。同年7月,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综试区”的创建既是对这一年轻产区风土条件和产业基础的认同,更体现了做大做强国产葡萄酒产业的坚定决心。

  产业振兴带动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产业汇聚。贺兰山东麓产区不断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建设酿酒葡萄试验示范园,并在贺兰县、银川市西夏区、永宁县、青铜峡市及农垦集团选取了新建基地及低质低效老葡萄园改造示范点,进行技术推广。

  近年来,贺兰山东麓产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创优环境,支持酒庄(企业)引进国内外葡萄与葡萄酒技术团队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培训、研发及成果示范推广,依托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集聚优势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投身葡萄酒行业。为助力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自治区累计选拔葡萄酒产业高层次人才43名、培训产业人才1.13万人,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葡萄酒产业研修班,还在宁夏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增加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专业课。

  产业助增收 绘就乡村致富新画卷

在宁夏银川市一家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在打理葡萄。 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位于罗山、牛首山、烟筒山三山之间,自1999年开发建设以来,已经陆续从宁夏南部山区的8个县移民搬迁23万群众来此安家置业,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

  这里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常年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土壤富硒且通水透气性能好,利于葡萄根系的生长发育。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07年起,红寺堡区依托地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黄金产区的地理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并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大力推广。

  2003年,在政府统一组织下,蔡立德一家从吴忠市同心县新庄集乡关口村搬迁到红寺堡中圈塘村。搬迁之初,他和乡亲们依靠种玉米、挖甘草维持生活,辛苦一年下来,收入仅够填饱肚子。2006年,蔡立德和乔文生几个村民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将家里的地种上了酿酒葡萄,成为村子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葡萄藤长出了青翠欲滴的新叶,改变了罗山脚下许许多多家庭的命运。2007年,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全村开启种植酿酒葡萄之路。

  葡萄酒产业让移民群众在稳定生活、增加收入方面有了依托。目前,中圈塘村近万亩土地中,种植酿酒葡萄的有8400亩,全村农户家庭收入60%来自酿酒葡萄种植。2017年,中圈塘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突破万元,实现集体脱贫。

  产业兴,则乡村兴。据统计,宁夏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的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按照相关规划,宁夏将以葡萄酒为主导,探索形成绿色生产、智慧化管控、利益联结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区及周边群众年增收15%以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葡萄酒+”文旅 开启融合发展新未来

在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闽宁镇的贺兰红酒庄,工作人员为游客摆放品酒器具。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这就是我们闽宁镇出产的贺兰红葡萄酒!”电视剧《山海情》结束时的这一幕,让宁夏贺兰红葡萄酒销量持续快速增长,永宁县闽宁镇迅速成为葡萄酒+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

  贺兰山下果园成,葡萄美景醉游人。闽宁镇地处宁夏贺兰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带中心区域,种植酿酒葡萄8万亩,建成酒庄13家,是宁夏推出葡萄酒文化旅游线路中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走进闽宁镇葡萄酒文化旅游街,以葡萄酒窖、酒瓶等为主要元素的建筑特色鲜明,贺兰山葡萄酒、音乐、美食等要素齐全。据闽宁镇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围绕《山海情》建设的影视基地项目已经立项,影视文化旅游产业也将成为闽宁镇重点培育扶持的新产业。

  《山海情》的热播,为宁夏“葡萄酒+”文旅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2021年,宁夏将葡萄酒和文化旅游列入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加速推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长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出1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新产业带来新希望。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依托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资源优势,成功跻身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行列。17座酒庄年葡萄酒产值近2亿元,年收益4800万元,占昊苑村经济总收入的75%;依托葡萄酒旅游资源,昊苑村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到2000万元。

  目前,贺兰山东麓已建成和在建酒庄共211家,40%以上的酒庄成为旅游基地,特色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打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品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近日联合开展“导游+品酒师”培养专项计划,为推进“文旅+葡萄酒”融合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优秀导游人才队伍。

  酿酒赛、音乐会、红酒马拉松、红酒电影艺术节、星空朗读……在酒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下,宁夏持续办好各类“葡萄酒+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味东方葡萄美酒、体验宁夏风土人情、聆听中国葡萄酒故事。

  2022年5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携旗下36家酒庄亮相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展览会。展览会开幕式上,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荣获“新兴可持续产区”奖。

  宁夏,因葡萄酒这张“紫色名片”吸引世界目光;“葡萄酒+”新模式,正在开启宁夏“紫色产业”融合发展新未来。

  (见习记者王琪综合报道)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