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那些如期而至的高考新闻,也有别样的启示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发布日期:2022-06-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每到高考季,总有些新闻让我们很熟悉。据媒体梳理,今年高考又出现了一批忘带准考证、走错考场、险些迟到等情况,有人总结是“不出意外今年高考又出现了这些意外”。

  这些年年到点出现、让人有些看腻的新闻,其实展现的是一种人间真实:永远会有人犯错。按道理,高考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不为过,关于高考各种防范贴士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饶是如此,依然有人记不住、搞不清、弄错了。

  相信没有人是故意的,只要是人就会出错,社会也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是一个概率事件。既然是概率,那么就不会是0,一定会以某种比例出现。

  不过在这些新闻的评论区,不友善的评论却俯拾即是:“高考首先就应该淘汰这批人”“这些人能考到什么好成绩,浪费社会资源”“这种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不带准考证你干嘛去了”……

  这些评论,共同形成了一个不宽容的氛围。当然,网友评论终归是什么样的都有,网络暴力都不少见。但追根究底,这是一个可以追究到思维起点的哲学问题,即一个人究竟该怎样看待世界,他能不能理解人脑的有限和机制的复杂,他能不能接受容错才是世界的真相?

  而由不同的思路,推导出的社会文化和公共政策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千方百计消灭差错,将无错视为社会的应然之态,对个人提出极为严苛的要求;另一个则承认必定有错,将对错误的救济、对当事人的原谅作为思考与行事的出发点。

  相信人们对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空间里是很清楚的。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谁又能说圣贤不出错呢?孔子也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既然我们都会犯错,当然希望社会能多一些补救的办法,不至于动辄就“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观察高考,会关注今年有多少考生,出了什么题,分数线怎么样。其实,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社会新闻,也有别样的价值。如果说,高考本身维系了关于崇文重教、天道酬勤、社会公平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社会价值,那么关于对高考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补救,同样在维系一种价值——社会应该也必须容错,公共政策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去弥补个人犯下的错误。

  所以即便这些新闻人们看腻了,但只要那些施以援手的人们,那些技术层面的改进,如试点忘带准考证刷脸进考场等新闻,每年仍在出现,多少也能让人安心。理解、包容个人的犯错,就是一种安全感。

  所以,即便网络上有很多刻薄的评价,人们对这些新闻或许也有些味同嚼蜡,但公共理性应该明白,舆论可以厌倦这些新闻,但社会机制不能厌烦个人犯错。人之所以要组成社会,就是在寻求一种保障,来帮助自己补救这样那样的失误与无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