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哈里哈实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来源:中国民族报 见习记者 王琪 通讯员 张红 赵媛媛 发布日期:2022-06-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图为位于围场县哈里哈镇三义号村的钓鱼台湿地公园。 围场县民宗局供图

  哈里哈镇地处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毗邻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全镇下辖7个行政村,有林地30万亩,草地320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2%。近年来,哈里哈镇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乡村振兴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沿线做旅游、山沟搞养牛、全民抓生态、产业支部带”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产业。

  如今,穿行在哈里哈镇的阡陌间,处处是欣欣向荣的喜人图景:万亩林海铸就“绿色银行”,特色产业撑起百姓“致富伞”,农旅融合发展绘就山水田园好风光……一个个昔日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小村庄,如今实现了美丽“蝶变”。

  靠绿生金 带富一方百姓

  20世纪70年代,位于塞罕坝脚下的哈里哈镇哈里哈村,就有很多村民应征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参与植树造林。如今,开始“二次创业”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劳务用工等形式吸收周边群众参与森林经营、护林防火等工作。

  “干活就去林场,我们在家门口赚到钱,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村民们笑着说。“万亩林海”为村民们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进一步释放林业生态富民功能,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草木蔓发,青山可望。公路两旁的苗圃里,成千上万株苗木在阳光下翠绿挺拔,一片片新绿给小山村增添了精气神儿。

  人工绑扎、枝条修剪、树冠再造……在哈里哈村的围场浩达苗木经销有限公司造型松示范基地,经过造型师的巧手修剪,一株株普通的松树摇身一变成为“迎客松”“不老松”等景观树。

  该公司负责人于素霞介绍道:“一株造型松根据造型水平高低,能卖到4000元至1万元不等。去年,公司共出售造型松166株,销售收入112万元,占苗木总销售额的30%。”

  以绿为“媒”,靠绿生金。依托苗木产业,村民们的植树造林热情高涨,书写绿色发展“致富经”。在造型松示范基地带动下,哈里哈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58万元,被誉为“塞罕坝生态第一村”。

  哈里哈村是围场县苗木产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围场县2000多个苗圃正积极构建“种变苗、苗变木、木变树、树变景”的全产业链增值体系,提高单株苗木市场价格和竞争力,加快推动苗木产业由园林绿化向卖园艺服务、卖绿色生活方式转变。

  “近年来,围场将‘塞罕坝精神’植入灵魂血脉,紧紧围绕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科学定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再造三个‘塞罕坝’等生态工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书记刘洋说,“全县上下凝心聚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群众谋幸福,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肉牛养殖 做强集体经济

  扣花营村12组一排窗明几净的大瓦房内,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塞罕坝机械林场驻扣花营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伟正在和王志军、吴艳侠夫妻俩聊着村里的发展变化。

  扣花营村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定点帮扶村。2018年,王伟来到扣花营村驻村工作,到村第一件事就是去挨家挨户走访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他来到王志军家时,头次见面,王志军就没跟他客气,直截了当地说:“我会养牛,但没钱买牛犊。”王伟也不含糊,立马着手帮忙跑贷款、拉项目、送政策、传技术、解难题……靠着5万元免息贷款和“香港小母牛”项目,王志军家成了拥有18头肉牛的养殖户,第二年就顺利脱贫摘帽,开上了面包车,建起了新牛舍,盖起了大瓦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养牛是扣花营村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都是分户散养。经过走访调研,王伟判断,集中养殖肉牛是带动全村致富的好项目。为盘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2018年起,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建起存栏量达600头的养殖小区,并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为村集体购买肉牛84头。

  为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哈里哈镇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建立起本地的“土人才队伍”,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养殖场为村民们进行技术指导,以增强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养牛是优势产业,通过出租牛舍和肉牛养殖,去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今年,扣花营村计划再建一个养殖小区。”王伟说。

  2021年,围场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塞罕坝牛”品种选育及“塞罕坝牛肉”品牌培育战略合作协议,培育自有“塞罕坝牛”品种。依托天然牧场与丰富的饲草资源,围场县正以哈里哈镇为核心区,打造集良种繁育、屠宰加工、分割销售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肉牛产业链,叫响“塞罕坝牛肉”品牌。

  农旅融合 实现生态共赢

  进入仲夏时节,坝上草原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旅游旺季。全长180公里的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承德段,将一个个景点串联成线,有效整合坝上地区旅游资源,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致富路。

  三义号村位于哈里哈镇最南端,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七十二围“门图阿鲁围”所在地。走进三义号村,公路两旁坐落着一排排整齐的白墙灰瓦的特色民居。转身望向村外的钓鱼台湿地公园,伊逊河波光粼粼,草场碧绿如毯,金莲花竞相开放,远处青山巍巍绵延。看着眼前如诗如画的景色,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全镇“环境最脏、条件最差、位置最偏”的贫困小山村。

  乘着发展生态旅游的东风,哈里哈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生态价值,建设旅游综合服务节点,加快基础设施配套,还采用政府补贴、村民自筹等多种方式集中改造了一批旧房舍民居,助推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哈里哈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通过生态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占地2000多亩的钓鱼台湿地公园,是2015年通过河北省林业厅批准建设的省级湿地公园,也是哈里哈镇重要的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有效涵养了伊逊河水源,保护了接坝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如今,三义号村获评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钓鱼台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坚实的生态产业基础及木兰秋狝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哈里哈镇正在建设扣花营满族风情小镇、八十三号村皇家猎苑小镇、钓鱼台驿站、木兰秋狝驿站等多个生态旅游项目。2021年,全镇共发展休闲旅游农家院120户,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0余万元。农旅融合发展,让哈里哈镇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建共赢”。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