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宽甸:鸭绿江畔话振兴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来源:中国民族报 见习记者 王琪 通讯员 李良秋 发布日期:2022-07-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坐落在鸭绿江畔,是辽宁省最大的边境县。宽甸曾经是省级贫困县,人均耕地不足1.5亩,山多地少成为当地发展的最大阻碍。

  近年来,辽宁边疆地区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发挥专项资金引领作用,重点扶持特色优势产业。截至2020年底,包括宽甸在内,丹东全市124个贫困村、5万多人全部脱贫。辽宁边疆地区近年来的变化,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日子更富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桃花源”里奔小康

燕红桃喜获丰收。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地处鸭绿江下游,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素有“塞外江南”美誉,曾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解决河口村人多地少、村民增收难的问题,长甸镇党委、政府与河口村“两委”一班人结合河口村的实际情况及气候特点,在这里引进燕红桃试种,随后陆续成立燕红桃协会和合作社,逐渐扩大种植规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燕红桃产业已成为河口村的主导农业产业。

  据村里的种桃大户吉洪洲介绍,燕红桃对土壤要求不高,略喜酸性的沙性土壤。燕红桃丰产性好,一般移植后第二年结果,第三年即可达到较大产果量。他家的山间桃园占地138亩,每年单凭售卖桃子一项就能有40多万元的收入。

  目前,河口村燕红桃栽植面积超过2万亩,年产量达5000万公斤,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燕红桃产区。2016年,河口村被评为辽宁省“一村一品”燕红桃产业示范村,河口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春赏桃花、秋品鲜桃”,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传唱大江南北,为河口村发展生态旅游业擦亮“金字招牌”。

每年五月,河口村江畔的桃花竞相绽放。

  作为鸭绿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河口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先后举办16届鸭绿江(河口)桃花节,并推出“鸭绿江上赏桃花、攀桃花台瞰桃花、穿行桃林亲昵桃花”等旅游线路。桃花盛开的时节,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到此赏花、游江、爬山、品农家菜、住农家院。每逢“五一”“十一”黄金周,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桃花红,桃果艳,燕红桃产业与旅游业为河口村村民致富奔小康搭建了平台,创建了条件。目前,河口村有两百多家农家乐,约有2/3的村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干劲更足了,日子越来越红火。

  河口村“特色农业产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带动了长甸镇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长甸镇充分发挥鸭绿江优美的自然风光优势,把‘桃花岛’变成《桃花源记》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打造风光秀丽的原生态人间仙境。”长甸镇党委书记丁一介绍,长甸镇结合各村发展实际,积极发展燕红桃、银白桃、蓝莓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品牌,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民宿经济、庭院经济,用绿色经济发展带动全镇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富民强镇”发展目标。

  人参种出大“金山”

石柱子村人参种植基地。

  东北有三宝,居首位的便是人参。

  振江镇石柱子村位于辽宁东部山区鸭绿江畔,山清水秀,气候独特,特别适合人参生长。

  柱参,是石柱子村一代代参农利用野山参种源人工栽培的人参,至今已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明清时期,在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参集散交易市场营口,素有“柱参不到不开行”之说,足以证明其久负盛名。

  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8%,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依托优异的自然禀赋,宽甸县将以柱参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把柱参产地石柱子村作为柱参产业发展的基地,采取政府引导、协会带动、龙头企业拉动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以前的参农都是单打独斗,产出的参卖不上价,挣不到钱,年轻人都不愿在家种参,纷纷跑到外地去打工。面对这种情况,村党总支部狠抓组织建设,把原本单打独斗的参农团结起来,通过抱团经营,打破原有生产困境。

  近年来,石柱子村不断探索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把第一个“党支部+”党建项目确定为“石柱参”项目,成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石柱子村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及种植文化传统优势,打造“石柱参”品牌,在绿水青山间种出了“金山银山”。

  石柱人参生长周期长,生长期一般在13年以上,林下种植成为首选的方式。立体栽培方式能让柱参生长回归自然,不仅实现参林共存、参林双赢,而且可让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因此,近年来,石柱子村大力推广林下石柱参栽培技术,实行用树遮阳,优势互补。为保护生态环境,经辽宁省林业部门批准,每年仅能增加参地50亩,同时退下来的参地还林,达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同时,石柱子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柱参研发及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形成特产综合开发产业链条,推出了柱参茶、柱参果浆饮品等系列产品,通过深加工提高了柱参附加值。2012年,石柱人参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柱参传统栽培体系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遍布林间的石柱人参,让石柱子村村民收入大幅增长。目前,全村有柱参种植户100余户,棚内种植柱参约2.2万帘,林下种植柱参面积约1.7万亩,石柱人参已成为当地“一村一品”重要产业。

  文旅融合助增收

《八旗山水谣》演出现场。

  青山茂林,峡谷飞瀑,林荫蔽日,幽谷深深。6月,在大自然的画卷中,位于青山沟镇内的青山沟景区迎来了最美的夏天。

  青山沟景区面积达127.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3.3平方公里,鸭绿江最大支流浑江流经于此。景区内生态体系完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广袤的落叶林中,各类野生中药材和菌菇随处可见,飞禽、走兽、游鱼穿行于青山绿水之间。2002年,青山沟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现已开发出飞瀑涧、虎塘沟、青山湖、中华满族风情园四大景区。

  青山沟景区内现有7个村,居住着满、汉、朝鲜等多个民族居民。游客到这里,除了游山玩水,还能体验农家生活,观看歌舞表演,领略民俗文化。背靠青山碧水的各族群众端起了旅游“饭碗”,让日子富了起来。

  为将青山绿水与当地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丰富游客体验,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景区组建了满家寨民俗艺术团,策划打造了大型歌舞演出《八旗山水谣》。艺术团的演员都是青山沟本地居民,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已有94岁高龄。平日里,乡亲们在家种地、放羊、打铁、做饭,一到旅游旺季,便走到台前演出。演员们原汁原味的表演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演出常常座无虚席、一票难求,成为当地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支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宽甸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紧紧抓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全力打造“鸭绿江特色产业廊带”“绿色生态产业廊带”和“文化旅游产业廊带”,加快宽甸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加快产业融合、城乡互动、全域旅游大发展,奋力谱写边疆地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本文图片由宽甸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