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扭住关键,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罗一萌 通讯员 孙云逸 李野 发布日期:2022-08-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恩施州鹤峰县屏山旅游景区,游客正在体验悬浮船。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眼大目标,着力细微处,扭住6个关键环节,有形、有感、有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在构建工作格局上打造升级版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单独章节规划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规划,先后召开州委民族工作会议、全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示范州创建推进会议和督办调度会议,出台4个文件,明确创建路径和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乡镇配备统战委员和干事,村级明确联络员,坚持和完善民委委员制,按“州县共担”原则保障创建经费,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责任制,每年开展党建和政绩考核,每季度召开1次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以政治考察和巡视巡察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州人大、州政协每年开展年度视察和调研,构建纵横到边的综合责任体系。

  强化教育培训全覆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体系,采取大研学、大宣讲、大培训等形式实现全州“关键少数”、党政机关、统战民宗系统和乡村(社区)学习研讨“四个全覆盖”。恩施州委、州政府先后开展6次集中研学,州政府系统2022年度“周末经济课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开课第一讲。组织州内理论和实践方面专家干部30人组建专兼结合的“石榴籽”宣讲团,已开展培训宣讲60多场次。邀请湖北省宣讲团专家开展全州性宣讲4场,培训6000多人次。全州7054个基层党支部开展2期主题党日专题学习。

云上直播“民歌献给党”。

 

  在增进文化认同上打造升级版

  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载体,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建强以“恩施发布”“云上恩施”等州级新媒体平台和各县市重点新媒体账号为矩阵的新型传播体系,聚焦重大主题,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和舆论引导,全面展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恩施的生动实践。地方主流媒体开辟全媒体宣传专栏,把“四个与共”等共同体理念作为地方台开机页面,开设党风政风热线,利用“村村响”把宣传教育覆盖到村村寨寨。各级各部门在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公园景区和“三微一端”等增设宣传标语1万多条。文艺宣传团队精心编排主题剧,开展基层文艺宣传活动180多场,以文惠民,以艺连心。开展了主题征文、网络竞答等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网民参与。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研究阐释。开展先秦到民国时期鄂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和史料整理。收集整理容美土司抗倭、爱国将领陈连升抗英等历史故事,出版《陈连升传》等书籍。系统梳理东西部协作对恩施的巨大帮助,总结提炼在战贫、战疫、战洪中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理念,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恩施段)建设,普查保护革命先驱浴血鄂西的遗址遗迹,出版《恩施州革命遗址遗迹总览》,开辟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持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组织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14万余件。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以语言相通促进情感相通、心灵相通。

  大力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互鉴交融。加快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实践基地1个、展示体验馆3个,建成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非遗传承基地等1300多个,寻访命名68名民间艺术大师、224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聚焦党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时代精神等题材开展文艺创作,创作推出了一系列文艺精品:《唐崖土司夫人》入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精品剧目;《父亲原本是英雄》《那条叫清江的河》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每年开展“硒博会”“女儿会”等活动,让各民族在以茶会友、以艺竞技的氛围中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加强《龙船调》《六口茶》《黄四姐》等民歌的策划宣传,对一批脍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曲调进行重新填词,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团参加全国各类少数民族文化体育赛事并获佳绩。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加快绿色发展上打造升级版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落实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部署,恩施州委、州政府出台意见,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深度对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和省内区域发展布局及“宜荆荆恩”城市群、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等战略规划,将中央的关心支持、东部地区的大力支援和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合力,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大关。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市场体系“一张网”建设,建成9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平台、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4家,电商累计销售4.98亿元,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832”平台销售额连续三年居全国地市州第一位。扎实推进“五大专项治理”“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和“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全面建立“山长制”“河长制”责任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70.1%,清江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恩施州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和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赢战贫、战疫等系列硬仗,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全面补齐“水电路网房”短板,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开展监测和帮扶,对“三类对象”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对近2000户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户严格落实“一户一策、一户一专班”精准帮扶。依托资源禀赋,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形成了“茶烟菜药果畜粮蜂”八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茁壮成长,出口市场拓展至83个国家和地区,特色产业稳定在700万亩,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336万亩、茶叶180万亩,在全国率先建立较完备的硒产品产销研和标准制定体系,硒产业总值突破700亿元。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5A景区3家、4A景区17家,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96亿元。生物医药产值达150亿元,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460万千瓦。

  坚定不移改善民生。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初中三年巩固率均达到100%,建成“健康恩施”医联体17个,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就业、社保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发挥示范作用,建成285个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网红“打卡地”。一体化推进城乡建设,城镇化率达47.6%。形成“铁空公水邮”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开通国内国际航线20多条,公路总里程达2.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6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快递。各族群众住进安全房、喝上放心水、用上稳定电、连上互联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

 

  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打造升级版

  以示范州创建领航全域创建。聚焦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县(市)创建,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全域覆盖。2021年,恩施州印发《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方案》,拉开了“十四五”全域创建的序幕。2022年,恩施州、利川市、建始县已完成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申报,并通过第三方评估和湖北省民宗委初验。

  以示范系统创建推进纵深拓展。制定学校、村、企业等类型创建指南并进行复制推广,有效推动提质扩面,逐步深化创建。教育系统在全州学校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100所中小学探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电力系统以“架起党和人民电力连心桥”为主题开展创建,触角逐级延伸到乡镇供电所。国网恩施供电公司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各行业结合职能深化创建,“献给自治州的声音”诵读展演、“恩施楷模”评选、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丰富多彩。

  以示范社区创建夯实基层基础。把社区作为基层单元,以“一创三业”(创建+产业、创业、就业)为引领,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拓展小区、易迁点、院落、楼栋等进行“微创建”,利用小平台,发挥大作用,办好“小事情”,体现“真情怀”,开展“微服务”,促进大团结,40个社区被省命名。

  以做好融合文章深化创建内涵。开展“创建+文旅融合”“创建+乡村振兴”等,推进民族文化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在民贸民品企业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州庆筹备、武汉对口帮扶等方面都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各族群众同跳摆手舞。

 

  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上打造升级版

  搭建承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政策落地大平台。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诚信政府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各族同胞来恩施投资兴业、安家落户、旅游观光,促进各民族跨区域双向流动,让各民族群众在恩施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统筹利用旅游资源,出台政策、安排资金,支持景区提档升级,完善智慧游、掌上游等配套服务,提升旅游品质。串联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和红色文化等不同类型景区,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芯片”,“湘鄂边苏区”“土家风情·美丽恩施”等2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 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持续在媒体投放广告,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落地营销,加强与“宜荆荆恩”城市群、对口支援城市互推线路、互送客源合作,定期开展“女儿会”“摆手节”“纤夫节”“刘三姐牵手黄四姐”等文化旅游推介交流活动,旅游满意度连续3年居湖北首位。近3年来,虽受疫情影响,累计游客流量仍达到2.1亿人次,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作用逐步彰显。

  搭建东西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2019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党委统战部与恩施州委统战部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合作交流框架协议》,有力推动两地党政机关及各族群众广泛往来交流。博州先后选派党政领导访问团、示范州创建交流团、少数民族群众观光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团10余批300多人次到恩施州交流;恩施州先后组织党政领导、统战民宗系统、恩施市、宣恩县、国网恩施供电公司等代表到博州学习。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与博乐市第二实验小学结为友好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20年,与浙江省民宗委开展“民族团结共建·东西部劳务协作”交流活动,推动了恩施州与东部沿海地区在民族领域的深度交融,恩施州1名在台州创业青年被浙江省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

  搭建边疆省区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平台。恩施州深入贯彻中央治边方略,用热情、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吸纳边疆省区少数民族群众来恩就业创业。恩施州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将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市民化和社区网格化管理,纳入社区日常工作,确保“来时有人询、住时有人引、政策有人讲、就业有人帮、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解、纠纷有人调、违法有人管”,近年累计为20批60户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服务100多次。先后设立5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培训点,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普通话、了解国家政策法规。部分有能力和意愿的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已将户口迁入恩施,并在当地买了房,安了家。

  在民族事务依法治理上打造升级版

  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施以党建为统领,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一统三治”基层治理模式,推进风险联排、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建,将民族事务治理融入基层治理。创新实施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制度。

  将民族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开展“宪法宣传周”“律师进村、法律便民”系列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5年来统筹推进地方性法规立改废释共13部(件)。

  加强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开展“织网、润网、护网、强网”综合治理,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网络舆情,营造清朗网络新生态。对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民族工作的“纲”,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安全检查,建立预警机制,织密网络安全防护网,构建民族领域网上网下“同心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如今,恩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截至2021年,全州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7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48个。2019年,全州2家集体、6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7家集体、9名个人被表彰为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本文图片均由恩施州民宗委提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