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八拜村:民族融合发展的活教材
来源:内蒙古日报 赵强 发布日期:2022-08-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呼和浩特市东南郊区、大黑河南岸,有一个名为八拜的村庄,该村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中心。

  八拜秦汉为原阳县。《战国策·赵策》记载道:“王(指赵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赵武灵王傍阴山筑长城,在原阳建立“胡服骑射”训练基地,废除宽袍大袖的传统衣着,汰除当时的兵甲战车,向游牧民族学习,穿短装长裤,练习骑射,以骑代车,组建灵活机动的轻骑队伍,并在全国推行。这种军事改革不但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还保留了黄河文化的内涵,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融汇点和闪光点,两种文化相融互补,形成了呼和浩特地区所特有的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内涵。

  宋、辽、金、西夏并存时期,这里是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属地,设军卫点与丰州城互为犄角,牵制和对付宋、金的征伐。这里自古是大黑河流域冲积平原的天然粮仓,可耕种的肥沃土地集中连片,河水可灌溉,为辽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供应。

  元朝时候,这里是漠南蒙古土默特部驻牧之地,村北“撒卜淖尔”(八拜湖)滋养这片草地,因田肥水美而丰产稳产,为这里的文明和繁华创造了必要条件。

  阿拉坦汗同意山西“口里”人租垦草场又为这里进一步富庶奠定基础。走西口的雁行客像大雁一样春来秋归从杀虎口往返,租种土地积攒钱财,日久生根在这里落脚繁衍积聚而形成村落,这就是走西口人口迁移的历史记忆。

  出土于原阳古城遗址的龙首青铜灶,由甑锅、釜、灶门和龙首等组成,长40厘米、高44厘米、通长41厘米、宽30.1厘米;龙首高24.5厘米,灶身作舟形,灶下为四蹄形足,灶上有锅带箅子的甑和盖三部分,灶身铸成怒目圆睁、大口张开的龙首形,龙背上为圆形灶眼,内置一平底双耳釜。釜之上有深腹盆形甑相扣,甑底镂孔而成箅子。这种可拆装的结构又使形体庞大的灶具能适用军旅或游牧的需要。

  灶,原是汉族定居生活的产物,它的使用为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也标志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龙首青铜灶是典型的中原文化产物,在八拜村原阳古城遗址墓葬中出土,说明这一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现如今,八拜村原阳古城遗址依稀可见残旧的城墙,向人们诉说着多民族你来我往、繁衍生息的故事。

  在八拜村,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有关村名的由来,更是充满传奇色彩。传说,成吉思汗四个胞弟之一哈布图哈撒尔第十七代孙子名叫八拜。八拜率兵在黄河地区与噶尔丹作战负重伤,在退兵途中死亡,其部将把其灵柩运往丰州城时,车陷黑河南岸泥沼,按蒙古族习俗就地安葬,故得村名八拜。还有一个传说,清中期香妃族人和护兵护送香妃进京后,归来时路过土默川,看到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便请求乾隆皇帝赐予“一马之地”,就有了八拜村。有关八拜村的传说很多,版本也不尽相同,但是不论哪种说法,最终都可归结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八拜村一直有“活泉”的传说,相传以前这里的泉水很旺盛,泉水发甜,喝了明目醒神,还能治病,村民都称这里的泉水为“神水”。为了祭拜造福百姓的“神水”,村民们在泉边筑起庙,逢年过节“四叩八拜”,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八拜”的村名。除了“活泉”,村里还有占地300多亩的八拜湖,湖面缓平如锅,平均水深3米,鱼类众多,候鸟栖息,夏季芦苇和渔船点缀,冬季结冰,景色十分迷人。后来因周边生态破坏,八拜湖逐渐干涸消失。

  今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八拜湖郊野公园项目一期建设。该项目计划投资5976.2万元,占地64公顷,主要工程包括公园绿化、游园道路、露营基地、民宿、公园配套设施及用房等。相信,随着八拜郊野公园的建设,八拜村民族融合的故事会越讲越好。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