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蕲春,向阳出发——2022年中南民族大学支教活动侧记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唐雅莉 发布日期:2022-09-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今年夏天,整个南方异常炎热。中南民族大学追梦支教团的18名志愿者不畏酷暑,深入湖北省蕲春县田河小学进行为期3个星期的线下支教。本着“快乐追梦,一路同行”的初衷,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一起开展了多方位的素质拓展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欢乐,也在志愿者、同学和家长心中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回忆。

  2015年,中南民族大学追梦支教团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成立。7年来,追梦支教团先后在西藏山南地区、湖北黄冈、拉萨、贵州等地开展线下支教活动;与云南保山、湖北十堰等地小学达成合作,长期开展线上支教,还与武汉市江岸区青年之家开展合作开展社区绘本阅读指导服务,为3—12岁孩童讲述绘本故事。追梦支教团不断成长,参与志愿者人数过百人,服务对象近千人次,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志愿服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追梦蕲春,向阳出发”是追梦支教团的服务项目之一,今年已是第五次到田河小学支教。

 

  体现民族院校特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田河小学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漕河镇,四周是大片的山地和农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夏天闷热多蚊虫。由于学校资金不足,全校仅有3个房间配备空调设施,教学楼里只能靠电风扇能够用来降温解暑。面对炎热的天气考验,志愿者们没有打退堂鼓,努力克服困难,适应当地的环境。

  支教活动开始的第一周,支教团就根据预先准备的活动大纲将未来3周支教活动的开展细则梳理清晰,分属于不同组别和科目的志愿者们也根据自己的规划开始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活动中一直是学校和支教团共同追求的目标。经过前期的讨论和策划,此次追梦支教团的系列活动主要围绕“爱国教育”和“民族特色课间操”两个方面进行。

  在“爱国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中,考虑到不同年级同学的特性以及实际接受能力,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经过讨论设计了不同的开展方案。针对高年级同学,志愿者主要采用班级讲座的方式进行爱国主题教育,将爱国教育的内容和理念融在具体的事例和故事之中进行讲解。针对低年级同学,志愿者主要采用影像介绍的方式开展爱国教育活动,将爱国理念通过诸如《鸡毛信》、《长津湖》等经典影片传达出来,以更加生动新鲜的形式让同学理解爱国教育的内核。


  “民族特色课间操”是支教团与田河小学的合作项目,在了解当地老师针对课间操的诉求之后,志愿者结合大学民族健身操体育课程和同学实际状况,编排出了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课间操《哈尼宝贝》。课间操的教学延用爱国教育的开展模式,由不同的志愿者分年级在每天下午进行集中教学。除去课间操基础动作的学习,同学们对课间操使用的哈尼族语言歌曲《哈尼宝贝》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他们都很想知道这首每天都在跳的欢快歌曲到底在讲述什么。借此机会,教学的老师们将更多的特色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课堂转移到操场和运动之中,让同学更加生动、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突破传统课堂限制,音体美育齐开展

  田河小学位于山村,离城镇距离不远,孩子们除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之外,素质教育接触较少,兴趣教育匮乏。因此追梦支教团将素质教育作为此次支教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周六活动日”和日常课堂教育的设计和规划中,力求将不同层面和方向的知识用更加适合同学们的特性的方式进行输出。

  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志愿者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生物课堂上,志愿者利用当地生物特性,带领同学们制作昆虫标本,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课桌上可视、可操作性的动手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生物学的兴趣,也让以往学习过程中晦涩的操作步骤转变为清晰的实践体验。

  音乐课堂上,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性,将专业的音乐器械引入课堂,用实际的操作带领同学们更加清晰地学习到了有关音乐的基础知识。

  体育课堂上,各年级志愿者发挥特长,将体育教学分为球类、舞蹈和手势舞三类。各类教学内容交叉进行,拓宽了同学们对于体育活动的认知,同时满足了一部分同学的兴趣需求。

  除此之外,支教团其余的教学活动均采用相似模式进行,将兴趣和乐趣融入教学,开拓了同学的视野,加深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

  “周六活动日”,则通过更加自由和宽松的方式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学习体验。活动日共分为“游戏嘉年华+趣味运动会”“生理讲座+百米画布”“欢送会”三个部分,一周举行一次。

  第一周进行的游戏嘉年华和趣味运动会中,志愿者们进行了互动游戏和校园趣味运动的设计,针对各年级的情况制订了不同的规则。新鲜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同学们积极参加,志愿者和同学的关系也在这些活动中升温,逐渐真正成长为一个大家庭。

  第二周的活动中,针对乡村小学生理基础教育缺乏的情况,志愿者们制订了特色讲座,由志愿者分别对男生和女生进行了生理心理健康的科普教育。“百米画布”也是支教团的品牌活动之一,各班主任积极策划,同学们用画笔在长长的画布上画下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最后一周欢送会之前,志愿者们到城里给同学们买了很多小礼物。礼物送到同学们手中也就代表着支教生活即将结束了。孩子们攥着志愿者的礼物在校园里跑来跑去想要留下志愿者的联系方式,有的孩子还拿出本子来追着志愿者要签名。活动结束,志愿者队服上印满了孩子们小小的签名,最后一次把同学们送出学校,属于追梦支教团的夏天在这里按下暂停键。

 

  远乡情不怯,他乡遇温情

  第五次来到田河,同学们的家长和附近的村民都对这个来自武汉的大学生支教团十分熟悉了。身处陌生的异乡,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带来的温暖。

  学校不提供早餐,路口小饭馆的阿姨在了解到同学们的需求之后,就根据队员们提前填好的早餐表格,每天早晨7点准时将大家的早餐送到学校里来。“你们来支教太辛苦了,我给你们送去吧。”说起送餐,阿姨常常这样对志愿者们说。

  像饭馆的阿姨一样,小卖部的老板在接受志愿者的订单之后就会将解暑冰饮送到学校门口来,从学校到小卖部的距离没有很远,但小卖部的老板也希望志愿者们“少辛苦一点”。

  蕲春有很多农户种植西瓜,在支教的三周里,支教团总是能够收到不同的瓜:有的是学校老师送来的,有的是来接小孩的家长送来的,有的是志愿者们家访时家长送的……

  支教的最后一天,学校的老师们给志愿者们在食堂做了一桌子好菜,代表田河小学感谢支教团,欢送来到这里的每一个志愿者。

  短短三周的时间,大家都对这片陌生的土地生出了不一样的情感,不仅因为大家在这里实践自己的支教诺言,更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和这里的朴实、真诚的人。


  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学院,因为同样的想法聚在一起,来到陌生的地方,短暂的相处和合作让志愿者更像是家人、并肩同行的伙伴。在这些辛苦和温情之中,志愿者们都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大家对支教活动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带领大家做成一件事有不一样的成就感。”今年支教团负责人葛佳钰说道,和每一个队员一样,今年的支教体验带给她很多不同的感触。回想起两年来的支教工作,是一幅酸甜苦辣的画卷,收藏在她的日记和相机里,成为大学生活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21天的时间很短暂,但在支教团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这短暂的时间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经过21天的暑期夏令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深刻,也见识到了更加宽广的世界,增添了独特的学习体验。支教团也在爱国主题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及各项活动的策划之中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属于民族高校青年的一份力量。

  志愿服务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太宏大的议题,即使经历了支教活动的志愿者们也难以完美地回答。时间的流动会产生它的意义,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用一段短暂的时光给志愿服务交上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2022的支教结束了,但对于追梦支教团而言,还有很长的道路等待更多的志愿者去探索。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