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 王巍: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2-10-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早期文明时代的古国、邦国文明,之后进入夏商周的王国文明,到秦汉以后的帝国文明,中华文明连绵不断持续发展。

 

  ▲《青年说》节目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以《考古,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灿烂》为主题进行了演讲。(视频来源:共青团中央视频号)

 

  在人类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直备受瞩目,但西方社会曾在相当长时间内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出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研究员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百年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把中华文明产生的时间提前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

 

  记者:人类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中华大地人类起源、中华文化源头的考古研究取得哪些成果?

  王巍:安徽繁昌人字洞、陕西蓝田上陈遗址、河北阳原马圈沟遗址、云南元谋人遗址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发现及最新测年数据显示,中华大地出现人类的年代可追溯到180万年至200万年前,是世界上早期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多个距今6万至3万年的遗址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都有古人类生活,他们的石器制作技术和生活行为等方面仍沿袭本土自北京人时期形成的以石片石器为主的文化传统。

  百年以来,中国考古学家通过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证明,距今一万年前在中国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出现的史前文化都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具有清晰的自身发展脉络。中国早在距今1.3万年前后已掌握制作陶器的技术,万年前开始栽培稻、粟、黍,9000年前掌握琢玉技术、出现彩陶和特殊符号、驯化家猪、发明了酒,黄河流域彩陶也在7000年前出现,早于欧亚大陆,使“中国史前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

  2020年11月,河南省三门峡市,观众拍摄仰韶文化博物馆展示的典型出土文物彩陶。(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记者:中华大地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如何逐步发展成为“满天星斗”的区域文明?并最终多元一体形成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的考古项目研究显示:从距今5500年开始,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存在一个交流互动圈,形成龙图腾和祖先崇拜,并出现彰显尊贵身份的礼制;距今5000年前后,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跨入古国文明的阶段。

  在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和社会内部变化,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则呈现持续发展、快速崛起的态势,并对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广泛吸收,从而推动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开始孕育,并出现早期国家,进入邦国文明社会。

  夏商周三代考古研究显示,夏王朝建立后形成都城布局、宫室格局、青铜礼器、玉石礼器和陶礼器等一整套规制。夏王朝后期,礼仪玉器之一的牙璋向周围辐射,东达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西至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北抵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南到华南地区甚至越南北部,证明存在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影响圈。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地诸侯国的都城和贵族墓葬反映出当时社会从中原王朝一统天下转变为群雄并起、相互竞争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帝国时代,之后历经多朝代更迭,持续推动中国发展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21年12月,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无人机照片)(中新社发 吕桂明 摄)

 

  记者:从考古视角看,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有哪些重要特质?

  王巍:通过百年考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至少具有三大特质:第一是连绵不断、持续发展。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早期文明时代的古国、邦国文明,之后进入夏商周的王国文明,到秦汉以后的帝国文明,中华文明连绵不断持续发展。

  第二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一些先进因素,并创新融合形成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百川归海、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史前各地区都有初期区域文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各区域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融合,孕育形成龙图腾和祖先崇拜的信仰、以玉为美到以玉为贵的理念、仁义礼智信的社会规范等中华文化基因,最后构建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格局。

  2021年9月,辛丑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东省胶州市少海孔子广场举行。(中新社发 王昭脉 摄)


  

受访者简介: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第七届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社科基金考古学科评审组组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美洲考古研究院终身外籍院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负责人。《中国考古学大辞典》和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主编。

 


 

  来源 | 中国新闻社《东西问》栏目(记者:孙自法)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胡俊

  编辑 | 寇佳羽  

  制作 | 胡琪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