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干净整洁、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农家小院鸟语花香……滇西北边陲高原十万大山腹地,一个个现代化边疆小康村正蝶变换新颜,犹如一颗颗珍珠闪亮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郑家庄地处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生活着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一直以来,七个民族一家亲,齐唱民族团结之歌,同谱民族团结之曲,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民族发展谱新篇
一个个家庭的蝶变,一项项产业的崛起,一张张笑脸的绽放……诠释着郑家庄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的内涵所在。谁能想到,现在处处有风景、家家有欢笑,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既有诗和远方,又有人间烟火的郑家庄,几年前只是一个仅有186户、618人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寨。村里的老人都还记得,60多年前,7户藏族、2户傣族居民迁入了郑家庄。村民们手把手教他们生产生活经验,让他们很快适应并在郑家庄扎下了根。改革开放后,藏族村民发挥懂药材、懂经商的优势,在外面闯出了一条路子,又回村带领其他民族的村民做起了药材生意。如今,郑家庄60%以上农户从事中草药材营销,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新疆等地,每年全村中草药材营销收入达700多万元。在郑家庄的带动下,周边村庄也加入中草药材营销,通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在三营集镇形成了滇西北最大的中草药材集散地,每年中草药材营销收入近亿元。近几年,村民们还开起了“木瓜园”“藏家怡园”“彝族小园”等特色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接待游客5万人,带动旅游消费近500万元,吸引外地人参观交流1000场、10万人次。走出了一条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忙时为民、闲时为商的发展路子,实现了郑家庄“大家互助奔小康”的经济共建愿景。
近年来,郑家庄先后整合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投入到基层党建、产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郑家庄自然村水、电、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明显提升。“我们村这几年变化可大了,家家户户盖新房,漂亮又舒适,公路修好了,去哪儿都方便,景区建起来,来玩的朋友越来越多,还有自己的湿地公园……”说起村里的变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有些激动。他表示,“我要继续团结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坚定信心、携手共赴新时代,创造新业绩。我们将结合实际,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秉承‘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重塑乡村文化,优化社会治理,建好美丽乡村。”
民族团结谱新曲
郑家庄更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我是藏族,我媳妇是白族,我们都相互尊重各自的民族习惯。”藏族村民小组长杨秀弟说。在郑家庄,有的家庭甚至由3个不同民族组成,各民族之间不分彼此、亲如一家。白族大嫂出去买菜,出门时总是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彝族老爹湿地公园喝茶闲谈,帮着看管学步车里的纳西族小孩;你无私传授我药材知识和经商经验,我传授你种植、养殖技术;你帮我犁地,我帮你修剪果树……现如今,郑家庄的田间地头走过,随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共融的氛围,随处都能看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和谐画卷。
每年中秋节,村里都要组织各族群众举办“中秋团圆饭”。全村在“团圆饭”里话乡情、谋发展,让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记住乡愁;藏族过藏历新年,村里就在一起按藏族的习俗过年;彝族火把节、白族本主节……大家都欢聚在一起共庆佳节,其乐融融……这种做法已持续了20多年。藏族的“锅庄舞”、白族的“霸王鞭”、傣族的“孔雀舞”……每当夜幕降临郑家庄的文化活动场上就会热闹起来,湿地公园里村中老人们谈笑聊天,篮球爱好者们在球场上尽情挥洒着汗水,孩子们则开心地玩耍……村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认同,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祖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石榴花,朵朵绽放;石榴籽,紧紧相拥;石榴树,根深叶茂。走在郑家庄的村道上,微风阵阵,这风里不仅裹满了乡村振兴的气息,也裹满了各族人民那份幸福与甘甜……郑家庄真成了洱海源头的幸福之村、美丽之村、团结之村、民主之村、法治之村和特色之村。正如村民何秀莲唱的那样:“风景如画的郑家庄,靠的是村里的领头羊。民族团结齐努力,郑家庄一定更兴旺……” (供稿: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