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生态美 产业兴 动力足
来源:中国民族报 那日苏 发布日期:2022-11-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市域北部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拥有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多种开阔、纯净、广袤的自然形态和自然资源,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苍茫的原野上,无数牛羊像繁星一般点缀在绿色的草海中;蜿蜒的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串联起两颗“草原明珠”——呼伦湖和贝尔湖;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出满洲里口岸;银色雪原上,各族健儿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在冰雪赛场上纵情驰聘……

  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新天府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夏日草原风光。那木图摄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探索并实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呼伦贝尔市有近3000万亩的耕地、1000多万头牲畜,农畜产品具有纯天然、绿色、有机的品质。依托优质的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资源,呼伦贝尔市持续发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坚持强龙头、强基地、强园区,打破旗市区空间限制,优化基地布局,打造标准化的“原料车间”。全力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肉羊、肉牛、奶业、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等农牧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油菜、杂粮杂豆、食用菌、中草药、马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提高生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率,增加产品生态附加值。目前,呼伦贝尔已经建成了30万头肉牛、500万只肉羊的标准化基地,奶业振兴也在悄然起步。

  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碧水蓝天森林草原是呼伦贝尔的名片。这片土地不仅滋养了勤劳善良的草原儿女,也孕育出了潜力巨大的草原生态产业。

  在传统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下,地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的陈巴尔虎旗利用区位和自然优势,加快推动布局新兴产业,发动起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2017年,陈巴尔虎旗中国草原产业集聚区(PPP)项目启动。作为建设国家草牧业示范区率先启动的项目,包含高寒地区实验室、草原综合馆、产业孵化中心、游客中心、草原产业信息大数据平台等建设内容,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以绿色为发展底色,以科技为创新发展原动力,呼伦贝尔正在实现惠及各民族的高质量发展。

  边贸兴旺,打造亚欧桥头堡

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过满洲里口岸。 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供图

  “登高望俄蒙,鸡鸣闻三国”,是呼伦贝尔的特有区位优势。在呼伦贝尔西部的满洲里市及周边地区,蒙古国精美的工艺品、俄罗斯风情建筑随处可见;在汽笛声轰鸣的铁路线上,从俄罗斯经满洲里运往全国各地的货物往来不绝。

  满洲里因铁路而建、因铁路而兴。这里连接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段,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被称为“东亚之窗”。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是唯一实行24小时通关的陆路口岸,承担了中俄之间65%的陆上货物运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峻挑战,物流运输成为悬在各国制造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新形势对陆路口岸提出了新要求,对此,满洲里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为保障中欧班列高质量运行,满洲里口岸全面提升疫情防控等级,对涉及俄方车辆、货物的换装区域实施全封闭管理。同时,大力提升运输能力,满洲里海关设立“中欧班列绿色通道”及专用窗口,保障中国外贸进出口的稳定,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显著贡献,促进外贸进出口稳中有升。

  “疫情发生以来,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中欧班列稳定、可靠、高效、成本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再加上满洲里海关不断简化通关手续,优化监管流程,口岸通关更加便利,海关的支持措施帮助货代企业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我们的发展信心更足了!”满洲里新运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庆华说。

  2022年,满洲里迎来沿边开放30周年。作为贯通欧亚大陆的枢纽、服务区域合作的节点、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满洲里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据统计,自2013年“苏满欧”中欧班列开行以来,自满洲里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10余个国家,承担着全国中欧班列近三成的运量,国内集货地已覆盖天津、长沙、广州、苏州等60余座城市。今年前10月,满洲里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为3968列,累计开行线路57条,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撑,中欧班列成为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幸福列车”。

  文旅融合,塑造北疆魅力城

  “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春看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夏享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秋赏五彩斑斓的千顷层林,冬观气势磅礴的茫茫雪原。来到呼伦贝尔,北国边疆四季风光皆可入画。

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节庆活动“瑟宾节”上的搏克赛。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驯鹿在林间来回穿梭,狍子在园中嬉戏玩耍,松鼠在人群间自由觅食……走进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随处可见。这里位于“中国冷极”根河市,因拥有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和一群驯鹿而闻名。

  “动物虽多,我们却不想打造动物园,而是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创建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负责人闫洁说,景区从去年11月起提升改造,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撮罗子营地以及敖鲁古雅原始部落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驯鹿苑、文创商品店等已开始营业,运营情况良好,待升级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预计营收还会增加。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呼伦贝尔大雪原”品牌为引领,支持和鼓励全市冬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11月15日,扎兰屯市金龙山滑雪场迎来滑雪场2022—2023年度雪季首滑。来自全国各地的滑雪爱好者汇聚于此,尽享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举办地之一,火遍大江南北的冰雪运动,在这里早已扎下了根。首滑当天,7岁的滑雪爱好者乔星迪身着鲜艳的滑雪服,踩着滑板从初级雪道飞驰而下。“我很爱滑雪,去年我第一次滑雪的时候腿有点软,现在我的技术越来越好。”乔星迪骄傲地说。

11月15日,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迎来2022—2023年度雪季首滑。图为小朋友在雪道上感受着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扎兰屯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禀赋,为呼伦贝尔市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呼伦贝尔大草原’市域公用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家明说。

  深度的文旅融合,将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有机结合,让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呼伦贝尔健康发展、经济腾飞的有力催化剂。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389.1万人次、收入46.97亿元,其中过夜游人数187.02万人次、收入36.47亿元,一日游人数202.08万人次、收入10.5亿元。国内旅游收入、过夜游人数和过夜游收入3项指标均居内蒙古首位。此外,一日游发展迅猛,旅游人数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79.2%和929.4%。

  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呼伦贝尔市按照“原生态、多民俗、国际化、全域游”的总体定位,全力推动呼伦贝尔旅游业向全空间、全季节、全要素的高端化目标迈进。加大对生态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投资力度,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农牧林业、工业和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开发红色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民俗游、亲子研学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创新推进全域旅游新业态。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