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飞扬 自强的青春更闪亮——走近国家民委直属高校里的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郑涵月 发布日期:2022-11-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寻访青年榜样,弘扬自强精神。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名单公布。本次推报活动重点关注来自相对困难家庭或地区的学生,以及在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事迹突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服务项目,在当代大学生中具有表率作用的青年学子。经基层推荐、组织评定和公示等环节,最终产生1832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

  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中共有10名学生喜获殊荣。他们中,有的投身疫情防控,勇敢逆行;有的赴乡村支教,点亮山村孩子的前行路;有的热爱创新,勇攀学术高峰……他们成为当代大学生超越自我、自强不息的榜样。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关乎事业成败。

  “知识改变命运,学有所成才能报答父母。”3年前,韩璐瑶从河北农村考入大连民族大学。看着父母日渐老去,还要供养3个子女,懂事的她把改变家庭状况的愿望转化为学习动力,成绩常年稳居专业前列。

  在自己变得优秀的同时,韩璐瑶毫无保留地与同学分享学习方法,还协助老师组建跨年级、跨专业的学习互助小组。“为基础薄弱的同学补课,既能帮助他们提升成绩,还能结交朋友,大家共同进步。”她说,开展学习互助小组后大家的学习成绩都有了提升,老师便把这一经验推广到学院全体新生。

  身教胜于言传。亲身经历、切身体悟的交流,总是让青年人深受启迪。

  “人生曲折的路不会白走,它终将成为你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回首过往,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凯说。兼任本科生辅导员的他,时常用自身经历勉励学生珍惜大好时光、认真学习,立志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李凯曾在部队服役,幼时艰苦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退役后,他用两年来攒下的兵役津贴还清了高中、大学时所借的学费。在武汉工作期间,他萌生了考研的想法,于是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的苦读终于有了回报。如今,李凯已发表两篇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我希望毕业后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梦想。”他说。

  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

  “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学生张兰说。她的家庭相对困难,但从没放弃梦想。自立自强的她在学习之余,通过勤工俭学补贴日常开销。

  去年,张兰参加宁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暨第十四期全区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及实地调研,让她深受触动。“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从曾经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天下第一枸杞村’,让我看到了乡亲们不畏困难、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张兰说,这让她坚定毕业后扎根乡村的梦想,“我将加倍努力,帮助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行动是有效的磨砺

  把青春投入疫情防控一线,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

  逆行发光,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俊雄,用汗水与行动为武汉抗疫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2020年1月,家乡武汉紧急按下暂停键,张俊雄唯一的想法就是“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做点事”。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张俊雄成为社区志愿者。有行动不便的居民,他主动送去新鲜蔬菜和消毒酒精;有慢性重症病患者需要按时服药,他及时外出采购。“我希望能为保障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尽一份绵薄之力。”他说。

  同样参与家乡疫情防控的,还有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马吉林。

  2020年初,作为宁夏同心县倒墩子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马吉林主动投身防控一线。“同心抗疫、共克时艰,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发扬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他说。

  在核酸检测点,马吉林协助村干部设置隔离带、画好一米线;在物资分发点,帮助村干部搬运、分发物资保障品;在执勤卡点,协助做好体温测量和信息登记工作……出色的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学生孙俊妍是2022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在赛场上,她见证了一个个梦想成真的精彩故事,体会到运动员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努力。“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将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人的风采。”她说。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大二学生马金霞,在寒假期间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她与团队参加关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厕所革命现状调查的志愿活动。在红寺堡区团委的指导下,通过走访村民、拜访乡镇干部、查阅资料和相关政策等,深入了解家乡厕所革命的落实情况和维护状况,并撰写相关报告。“我希望发挥自己的学识,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贡献力量。”马金霞说。

  争做勇于创新的青年

  梦想,是引领人生方向的灯塔。

  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一直被商学院学生刘添林视作“传奇”。在大四面临职业规划的重要节点,她抱着坚定的支教信念,开启了用爱浇灌“格桑花”的旅程。

  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刘添林和团员们走上高原支教。日常教学外,刘添林组织研支团成员,利用班会、诗歌朗诵分享会等形式,在当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她将“推普”“爱党爱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课堂,在班会上开展“说说家乡这十年”“讲述中国故事”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深植爱国基因。

  在支教志愿者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大学毕业之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付成栋毅然选择前往新疆支教。“虽然学生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他们一直在努力学习。”他邀请学院教师利用“云课堂”为学生开展普通话培训,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语文成绩大幅提升。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付成栋利用寒暑假投身社会实践,曾连续3年前往武陵山片区开展扶贫调研。在志愿服务中,他更加坚定了奉献自己、服务人民的决心。

  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

  西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孙海超,曾任学校机器人协会会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萌生出用智能机器人检测体温、辅助防疫的想法。说干就干,他与同学组建团队,两年多来在“大创”项目、学科竞赛中表现出色,申请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去年7月,孙海超成立了自己的企业。“自强就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不顾一切地努力。”他经常以“工程师精神”激励自己和同学,不断进取,探索创新。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