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保障各族群众安居乐业——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观察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12-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作出深刻阐述。

  今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施行40周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结合“八五”普法实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宣讲接地气 法治入人心

  “各位村民听端详,发生纠纷不要慌,冷静头脑想办法,用法保护才正当。治安刑事公安帮,民事案件找法院,‘三大纠纷’政府管,和谐调解最恰当……”

  在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平山镇,一场山歌王擂台赛正在火热进行中。舞台上,山歌手们将民族团结、家风传承、村规民约以及“三大纠纷”调处、民法典条文等内容通过山歌的形式传唱开来,唱词贴近生活,引人入胜。舞台下,志愿者们摆起摊位,一边发放普法宣传资料,一边为群众答疑解惑。现场人山人海,烈日也挡不住赶圩群众听歌的热情,还有一些本地主播开起了网络直播。

  为深入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工作要求,柳州市结合地域文化特点,积极开展法治宣讲系列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法治理念走入群众心里。

  在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抗英纪念广场上,一场“法治宣传边关行”活动正在举行。看到村民主动了解法律知识,边境村老支书胡德学十分感慨:“以前宣讲法律,大家积极性不高,现在都主动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多年来,云南认真落实“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要求,不断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八五”普法以来,云南省启动实施“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扶持行动”,结合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建设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扶持项目”。

  目前,云南全省有5000余支活跃在乡村社区、田间地头的法治文艺宣传队,通过歌舞、小品等形式,将法治宣传与民族文艺结合起来,让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尊法学法,在潜移默化中守法用法。

  绿水环青山 法治护生态

  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好草原生态,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筑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草原生态、生态草原,这是我们打造草原旅游的品牌,也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追求。但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草原也曾面临过压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文旅广电局局长道日娜坦诚地说,“曾经有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蒙古包、散落道路旁的‘旅游作坊’,让草原喧嚣不止。”

  一边是旅游经济的丰厚回报,一边是草原相对脆弱又珍贵的环境,当地人做出了抉择。2018年起,陈巴尔虎旗整合关停“旅游作坊”,经过严格筛选把关的旅游项目仅安置在景区的出入口,还草原以平静。

  自8月中下旬起,呼伦贝尔大草原进入牧草收割季。深入牧区,来到牧民乌兰其其格家中,三进砖瓦房,现代装修,几净窗明。从她家窗口望去,远处的割草机、搂草机、捆草机正轮番作业。

  牧民们遵循政府科学安排的“草原轮休”时间表,按合理的“草畜比例”进行放牧。“草长得再好,也不能过度放牧,家里的牛羊是有定数的。”乌兰其其格说,“收割草,给牛羊储备冬草,要让草原歇一歇。”

  为了依法保护草原、维护生态安全,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相协调,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草原休养生息,《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6.16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每年有4.04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140多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从政府牵头到牧民自觉,“草原绿”越发浓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景,正徐徐铺开。

  易俗树新风 法治促振兴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板桥镇瓦岩村,一场关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群众知情大会正在举行。勤俭持家、移风易俗、破除婚丧嫁娶陋习……驻村第一书记沙马石古仔细剖析《条例》内容,在场村民听得频频点头。

  随着脱贫任务的如期完成和全面小康的圆满实现,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高额彩礼、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凉山州探索开展移风易俗地方立法工作。5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

  《条例》出台用时4年,有关部门深入17县市调研,采纳156条意见和建议,实现了最大范围的群众支持与理解。

  “以往我身边,为了一时的面子花二三十万元结婚的人不在少数。”金阳县天地坝镇包谷山村党支部书记阿苦哈约感叹,小两口还没过日子先欠债,婚后面临较大生活压力,容易产生矛盾。

  在网上看到《条例》实施的消息后,在江苏务工的美姑县姑娘阿洛高兴地给家人打电话,商量结婚的事。她说,以前单靠男朋友打工的收入,没办法凑齐彩礼钱,“现在好了,《条例》对彩礼有规定,我们结婚的经济压力就小了。”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宣传教育是移风易俗的前提和有效手段。参照其他地区的立法经验和做法,《条例》作出了“每年12月为移风易俗活动宣传月,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集中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的规定。

  “参照新修订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和县(区)测评指标》,我们把移风易俗纳入测评指标。”凉山州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荐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时,将充分考虑移风易俗工作成效及推动《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

  从北国到南疆,从草原到群山,新时代10年,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