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合作院校:中央民族大学
话题主持人:王怡
话题参与者:谭学义、周佳、安成、韩鸣
王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选调生行列,前往基层接受锤炼,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今天,我们邀请4位选调生,讲述他们在一线成长的青春故事。
走出农村,回到农村
□ 谭学义
研一刚入学,我便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去向——是读博深造还是直接就业?
我的家乡在新塘乡保水溪村,地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些年,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在驻村干部的接力帮扶下,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家乡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得越来越好。每每想起村干部辛劳的背影,我便希望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为家乡做点实事。因此,我计划参加家乡的选调生考试,在火热的一线接受历练。
确定目标之后,我就没有再动摇,最终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有村民说,好不容易靠着15年的奋斗走出农村,如今放弃大城市的发展机会,不值得。但在我看来,能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就是值得的。
驻村后,我的工作“第一课”便是抗旱。今年夏天,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地下水位下降,原有的稳定水源出现停水或缺水的情况,眼见田里的庄稼没了生气,村民十分着急。为了解决村民的生产用水,我与同事们积极寻找水源。
开展基层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我遇到一位村民,多年来“等靠要”思想严重。在这次抗旱中,他同样希望村干部为他包揽家里的大小事务。
为此,我和同事多次到他家做工作,帮他把水引进了家门,保证了饮水安全,但还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他思想的问题。我虽然有些失落,但这件事让我明白,前路并非坦途,我要以更加乐观的心态、更加吃苦耐劳的精神走下去。
工作中的困难不可避免,但始终激励着我的,是为家乡服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当代青年生逢盛世、重任在肩,但光有成才的愿望还不够,必须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因为我知道,获得了选调生这张宝贵的“入场券”,就必须把为人民服务牢记心间,认真履职尽责。
(作者系硕士研究生,2022年定向选调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 韩鸣
在毕业之际,大家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工作才真正适合自己?彼时,我的想法是:凡是遇上机会都要去尝试,于是便报考了河北石家庄市的选调生考试,最终被顺利录取。
工作了大半年,不知不觉间已临近年末,村里有许多收尾工作要处理,同时要依据今年的相关成果来制定明年的工作计划,需要整理大量数据。于是,我运用自己在大学期间掌握的软件知识来整理数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原以为自己的工作与大学里学的知识没有太多关联,没想到却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到了共通之处。在学校做科研时,我们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在工作中,我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一个民族要前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我们正处于不断学习、永远学习的时代,作为年轻干部,要打好基础,要多看、多学、多想,不断提高自己,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
(作者系硕士研究生,2022年定向选调至河北省石家庄市)
心态稳了,工作顺了
□ 安成
每一天我都在和老百姓打交道中度过。刚工作时,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基层了解不够、和群众打交道的经验不足。为了帮我们尽快厘清思路、进入角色,经验丰富的同事常带着我们,教方法、传经验,手把手帮我们化解难题。
我主要负责返贫风险、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摸排工作,每天要面对大量数据。枯燥、繁杂的内容有时让我提不起劲。看到我垂头丧气,前辈拍拍我的肩说,“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不为一时的荣辱得失而动摇,不因一时的困难挫折而气馁。”从那以后,我便暗自鼓劲,给自己加油,因为心态稳了,工作就顺了。
这也让我想起之前参加选调生考试的经历。在准备面试时,巨大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有一天打车,司机见我满脸愁容,便和我闲谈起来,跟我分享他的故事——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他每天起早贪黑,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在他看来,拼搏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听到师傅笑对生活中的苦难,我瞬间释然了,好的生活需要乐观的心态,年轻人不应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忧。在随后的面试中,我冷静从容地回答问题,最终顺利通过考试。
在我看来,基层工作也如同一场场考试。我相信,只要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矛盾不逃避、面对挫折不气馁,我便能成长为行家里手,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系硕士研究生,2022年定向选调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群众的理解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 周佳
一晃眼,我已经在基层工作了5年。从一个新人成长为工作“多面手”,我经历了许多磨炼与坎坷。支撑我坚持下来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愿辜负组织信任,二是群众对我的理解。
我所在的乡镇地处深山,地势陡峭。原有道路不仅狭窄,而且因修建多年出现了坑洼和裂痕。于是,政府决定出资整修,并将道路加宽。由于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田地或山林,我和同事进村入户征求村民的意见。
本以为这会是一件棘手的事,但没想到村民们十分配合,有的村民甚至不要补偿款。“政府修路,方便我们的出行,还要什么钱啊?”听到这话,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不值得一提了。
今年持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村里面临水源短缺的问题,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乡里积极组织村民自救,各处寻找水源。大家积极响应,不等不靠,找到水源后又自愿投工投劳,在水源处修建水井,大家一起凑钱,不出一个星期,水井已初见雏形。
“给自己修建蓄水井,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今年遇到大旱,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渡难关。”
群众的理解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通过每天扎实的工作,我更加坚信:个人志向只有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我相信,我的成长,组织会看见,群众也会看见。
(作者系本科生,2017年选调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