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年画如何构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王东 发布日期:2023-01-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信息多元的今天,微信、彩信或许会瞬间传递无限精美的图片与祝福,但延续数千年而寓意吉祥的年画早已经渗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沉淀为我们每一个春节不可或缺的浓郁年味。

  ▲展览《年画里的中国》。(图片来源:央广网)

 

年画的前世今生

  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中一门独立的画种,其显著特征是与民间的世俗生活密切结合,是反映各历史时期世俗民风的一面镜子。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鬼神信仰,历经几千年不断发展、充实、提高,至今仍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远古时代,先民们视天地万物为神灵,真实或虚拟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在商周时代,祭奠包括门神、灶神在内的“天子七祀”,已成为定制。并纳入了典章制度的理论核心一一“礼”中,成为上至天子、诸侯,下及庶民阶层顶礼膜拜的宗教祭祀活动。

  到了汉代,门神信仰已经十分流行。东汉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汉代蔡邕《独断》还就“神荼、郁垒”两门神的来历简略形象及岁末祭祀门神的习俗程序作了详尽介绍。

  ▲神荼、郁垒。

  演至隋唐,门神题材内容揉进了释、道、儒等宗教色彩,也开始出现妇女、美人等世俗形象。除了门神,新的宗教中形象——钟馗,由于具有捕吃恶鬼的功能,成为民间祈望攘灾避祸的世俗崇拜对象。

  ▲钟馗(河北武强年画)。

  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市镇的出现,加上木版印刷的普及,大量反映社会风俗的年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元代重武轻文的社会大环境,使得以世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年画受到很大影响。

  明清时期,民众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功利性和地域性,使得年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明清时期,门神也变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恭。

  ▲秦叔宝和尉迟恭。

 

年画大家庭与谱系图

  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类型众多,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年画”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地域、内容、功用、尺幅不同,与过年有关的各类画的总称。之所以将这些画都归于“年画”名下,在于它年节张贴的共同性、木版印制的相同性,以及求吉祥、祈平安的趋同心理。按形式、用途,其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门画

  1.门神。其又分为武门神和文门神。武门神一般贴于外门,两两相对,绘神荼、郁垒及秦琼、尉迟恭等武将,武门神的功用是镇宅护院。文门神以文官朝臣入画,所以也称作“门官”,它昭示了民众招财进宝、功名利禄方面的要求。福禄寿禧诸神也算文门神,诸神身边常有拿着各种吉祥器物的童子,它与多子多福、益寿延年有关。门画为适应大门、二门、屏门、房门、柴门、仓门之用,品种类型达几十种之多。

  ▲门神。

  2.门童。也叫“金童子”,是专贴于门扇的吉祥娃娃图,多是“五子登科”“十子九成”“鲤跃龙门”“太狮少保”等题材。童子们穿朝服、戴乌纱的模样,很受欢迎。

  ▲门童。

  3.画对子。也称“房门对”,在所书对联中画画。对联字体为双勾字体,中间空白处可作画。内容有花卉鸟虫、神仙故事。

  二、幡画

  1.拂尘纸。贴于室内碗橱、被褥窑、杂物架上,用以遮尘。形如窗花,四幅一套,多绘戏剧故事、历史人物等。

  ▲拂尘纸。

  2.桌围。桌围,又叫“桌帏”“桌裙”。是围在桌子边的装饰物,多以布或绸缎做成。桌围画面为方形,外框较宽,便于贴挂。旧时新年,富贵人家会在供桌前挂绣花桌帘,农民无钱购买,只好买年画替代,以增添年节气氛。

  ▲桌围。

  3.挂钱。又叫“挂签”“挂千”“吊钱”“过门笺”“门吊子”,是中国北方地区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传统剪纸艺术。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新春佳节,挂钱与对联搭配共贴,一是表示一种祝福,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二是象征着富有。

  ▲挂钱。

  三、神像

  1.诸神。包括常供神像和仪式神像,内容有“禹王锁蛟”“紫微高照”“玄都大帝”等。据统计,至光绪末年,各地流行的名目繁多的神祗年画,已愈百种之多。也有将三圣、关帝、土地、财神、宅神、灶君等归列—纸的诸神图。

  ▲《天地全神》 杨家埠木版年画。

  2.灶马。画灶王骑于马上,故名。灶神的旧时为家家供奉的“一家之主”,灶王像两边通常写有“上天言好事,向家降吉祥”的句子。《东京梦华录》云:“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灶内,谓之醉司命。”灶君又谓“司命”。

  ▲灶马。

  四、纸马

  1.甲马。于纸上画牛王、马王、保生大帝等神像,为年节祭礼礼品,礼毕焚烧。据清赵翼《陔余丛考》载:“昔时画神于纸,皆画马其上,以为乘骑之用,故称纸马。”商铺以青龙财神甲马挂于招牌之上,开市时烧去,取“火烧财门开”意,谓之做好日。

  ▲甲马。

  2.瑞符。为新年祈福或出行、禳灾而焚化求吉之物,多绘“百忍”“赐福”“神虎”“避五毒”等带有谶纬意味的画幅,图文并茂。

  ▲瑞符。

  五、炕画

  又叫炕围。贴于土炕周围墙上,多画装饰性图案,中有开光,开光内则多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小说、戏剧故书。

  ▲炕画。

  六、窗画

  贴于窗户墙壁上的装饰画。根据窗户部位不同,可分窗旁、窗顶、窗花三种样式,贴于窗户顶部的年画为窗顶,贴于窗户两旁的年画为窗旁,贴于窗棂间的年画为窗花。

  ▲窗画。

  七、灯画

  为“除夕灯”所特制,尺幅不大,色彩鲜明,灯光一照,色彩斑澜。“走马灯”上贴者,多为连环画,灯画多上文下图,或上字谜下画谜。

  ▲“除夕灯”灯画。

  ▲“走马灯”灯画。

  八、年画

  上述门画、纸马等都应涵括于年画的界定里,但因具或内容或用途的特殊性,故另有归类。而这里所言“年画”,指除此之外的一般张贴。

  1.中堂。全张印绘,立式贴于堂屋之中,内容多吉祥寓意。也有经装裱成轴的中掌。其内容多反映“才子佳人”“麒麟送子”“刘海戏蟾”“状元及第”等,适贴于内室。

  ▲四川绵竹中堂年画《三星高照》。

  ▲武强中堂年画《三星拱照》。

  2.屏条。四扇或八扇一组,内容多为连环故事。清乾隆时,年画连环画形式出现了。其题材以小说戏曲为多,有单色者,也有套色者。

  ▲屏条。

  3.三裁。又谓“三才”,指一纸裁成三开,横竖均有。“立三裁”也称“窗旁”“洋条子”,两幅一条。“窗旁”便是专为装饰窗洞而为。有的窗旁上还附有“窗顶”画,犹如楹联之横披。

  4.斗方。四方如斗,故称“斗方”。内容有书字者,也有画图者,惯贴于粮围、箱柜、照壁之上。有方贴式和菱贴式两种。在斗方内再绘圆边,边内书画者,称“日光”。

  ▲福字斗方。

  ▲斗方。

  5.横条。年画中凡横长形的条画,统称“横条”。

  ▲横条。

  6.历画。上印节气表,劝农时令耕作,故又称“春牛图”。春牛图上也有题诙谐幽默打油诗或俏皮话者,颇受欢迎。光绪二十二年后,上海出现了石印的注有“礼拜日期”的“月份牌”画,从内容上看,它仍是年历画之延伸。

  ▲姑苏王荣兴版《六十甲子天下太平牛图》。(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桃花坞卷(下)》)

  ▲王荣兴版《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历画。

  7.其他。“喜画”,多绘“和合二仙”“红鸾照命”等内容,新婚、生子之家多贴用。“爬童子”,两幅一对,内容是一对胖娃娃。“牛子”,是专为牛棚马圈张贴而制作的,常见者有“避马瘟”“打猪鬼”等。

  ▲《五福临门》 武强年画。

 

守住年味:构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过年的年味是多种元素集合的体现,这种元素既是五彩斑斓的爆竹,也是红红的春联,还是热气腾腾的团圆饺子,以及五彩缤纷的年画。色彩鲜明、气氛浓烈的一幅幅年画,既是愉快喜庆的装饰点缀,也是人们祈福迎祥的精神图腾。张贴年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春节的年味儿、民俗及文化内涵。每逢腊月,家家从门户到住室都要装饰年画,把环境点缀一新。正如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所载,“每至腊月,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购之,亦所以点缀年华也。”

  年画的流变与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以视觉形象所作的记录与表达。

  年画是以普通民众为中心的民俗文化的符号集成,是民俗习惯的特别呈现,正是有了“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的民众世俗生活,才会有年画的争奇斗艳,精彩纷呈;年画的制作工艺集绘画、雕版、印刷于一体,充分体现了民众的审美趣味,是民众审美的显著表征。和国画讲究留白的传统不同,年画要喜庆,要圆满;年画中来自历史传说和儒释道等宗教中的神灵形象呈现出民众神灵崇拜的多元性及功利性,是民间信仰的特殊折射;年画表达的是以中华民族为基、以人为本的家国情怀,通过民族英雄、先贤故事等,歌颂爱家与爱国、忠与孝、真善美,展现民众希冀家兴国强的美好愿景,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彰显。

  作为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年画在新的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经过延安时期的试验并取得良好反映,到新中国成立后民众对新年画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使得新年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大众美术的典型代表。

  ▲新中国成立初期购买年画的场景。

  ▲新年画:李琦《农民参观拖拉机》1950年。

  ▲新年画:费声福《合作生产收成好 社会主义幸福多》1956年。

  ▲新年历画。

  ▲改革开放后的新年画。

  进入到21世纪,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年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今的年画在题材上不局限于门神画,还有各地的风俗人情;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木刻雕版,还有农民画、剪纸、数码作品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新年画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中拓展着新玩法。VR动态观展、人脸识别互动、春联互动……数字技术赋予年画全新气质。

  ▲新世纪的年画。

  ▲网络搞怪年画。

  ▲国潮风新年画。

  新年画正在以新的姿态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传给后来人。中国年画正在返本开新。它有一种力量,能够让中国人将其认作精神上的回归。它连接着我们关于中国年的共同记忆,正在岁月长河中泛起新的光泽。这种春节仪式感年复一年的存在,不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凝聚,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年画里的中国》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央广网)

  参考文献:

  1.《消失的民艺》,介子平,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2.《中国年画史》,王树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

 

  作者简介:

  王东,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民间工艺及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国家民委设计学重点学科负责人;甘肃省省级设计学重点学科、省级艺术设计学一流专业负责人。近年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厅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2项;在各类各级学术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6篇,其中CSSCI期刊2篇,AMI期刊1篇。指导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7项,其中国家级竞赛等级奖3项,省级竞赛中获等级奖项5项,个人获优秀指导教师3项。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胡俊 康坤全

  采写 | 马廷魁

  编辑 | 郭晖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