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中国民族报 青觉 发布日期:2023-02-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加快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物质资料、人力资源、精神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农村。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也曾是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现代化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要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惠及各族人民的现代化,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推进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发挥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各族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对口支援地区和干部、技术人员等的主体作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农村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等各有特点,所需人才的专业方向、专业层次与技能要求等有所差别。职业教育实用性强、灵活性高、具有针对性,是支撑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选择。统计数据显示,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是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要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适应性,既注重培养技术技能,又注重转变思想观念,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不断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

  在纵向维度上,要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面向人人、育训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凸显了职业教育面向全员、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要面向民族地区农村适龄学生开展职业学历教育。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适应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坚持类型教育定位的前提下,推动人才贯通培养,整合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扶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畅通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通道,发挥职业教育促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作用,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认可度,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有就业能力、有升学通道、有发展潜力的教育类型。

  另一方面,面向民族地区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开展职业培训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结合民族地区产业特色、农民特点,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促进农民终身学习。引导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乡村,推进教育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培育技术技能突出、文化素养深厚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在横向维度上,要坚持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融合,守正创新、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内蕴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还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助力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地区开展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既要重视技术技能培育,更要开展价值塑造。要牢牢把握意识指导实践、实践形塑意识的规律,把技术技能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有机结合,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国情农情特点,必须立足农业产业特性,必须立足乡村地域特征。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乡村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弘扬“学徒文化”“工匠精神”,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物质与精神并进的价值追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民族地区开展职业教育,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夯实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学生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