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绣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丨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新华社记者 汪军 发布日期:2023-02-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编者按:

  建言察实情,履职在路上。民族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心系国是、情牵民生,汇聚民意、凝聚力量,展现了新时代代表委员的绚丽风采。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起开设“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栏目,走近新时代的代表委员,聚焦他们的使命和担当,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

 

  春到武陵山,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兴堡镇白果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平地、锄草,准备种下用于染布的植物。

  “所有苗绣产品染色全部用植物染料,现在有板蓝根等大约十个品种,今年要在原有500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到2000亩。”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松桃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向记者介绍。随着她创立的“鸽子花”苗绣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来自海内外的产品订单源源不断,染料的需求量也逐步上升。

  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提出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建立“中国苗绣研发中心”等建议,如今已全部落到实处。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做两件事,一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二是让苗乡群众富起来。期待更多国际人士知道中国苗绣,希望更多经典产品富裕苗乡群众。”57岁的石丽平看着苗绣产品上代表高洁、高雅、高贵的鸽子花,向记者感慨道。

  “我带动起来的绣娘比较多,白天忙完公司的事,晚上就挨家挨户到她们家里,年老的、年轻的,坐在一起聊到很晚,把各种各样的苗绣拿来对比,有时候大家还就刺绣技艺来上一番热烈的讨论。”石丽平说。除了同绣娘交流切磋技艺外,她还以此为契机,深入苗乡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

  在苗乡松桃的很多村庄,绝大多数妇女都是心灵手巧的绣娘,她们从小耳濡目染,日久天长便熟练掌握指尖上的绣花功夫。石丽平让留守妇女加工苗绣半成品,搜集起来再进行深加工,苗族服装、香包、挂件、被套、装饰品……一件件精美的苗绣产品便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希望你们年轻一点的多创新,结合多元化的时尚元素设计更多赶得上潮流的产品,这样才能俘获更多年轻消费群体的心。”在28岁绣娘石维仙家中,石丽平一番话语重心长。

  通过石丽平的培养,石维仙在众多绣娘中显示出高水平的苗绣技艺。现在,她不用背井离乡,在家做计件,每个月收入大约4000元,并且还能照顾家庭,抽时间还能种庄稼,在家不闲、收入不愁、地也不荒。像石维仙这样的绣娘,石丽平带动了大约4000人。

  一开年,来自北京、上海、新疆等地的订单接连不断。在松桃、铜仁、贵阳等地的精深加工坊,从事深加工的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一批一批的服装、挂件、香包等苗绣产品正在紧锣密鼓赶制。这些苗绣产品,如今已经卖到韩国、日本、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近70个国家,每年有70%的订单来自海外。

  在履职的5年里,石丽平还一直为苗乡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奔走,提出了健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服务体系、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减负、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等建议。“当选人大代表后,通过多次到易地扶贫搬迁点与绣娘切磋技艺,我发现还有不少男劳力、包括年轻的懂苗绣的妇女选择外出务工,这就说明搬迁群众就业服务体系还需要完善,所以提出通过创造更多岗位助推搬迁群众就业的建议,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石丽平说。

  “希望尽自己的一己之力,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她说。在石丽平的一本记录本里,大概记录了这样一个培养计划: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让年轻人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让他们热爱苗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同时探索“苗绣+”发展模式,让苗绣生发更多可能,惠及更多群众。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