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中南民族大学第三届“学生标兵”群像扫描
来源:中国民族报 周宛霖 发布日期:2023-02-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自2020年起,中南民族大学每年评选10名本科生“学生标兵”,用以表彰优秀、激励先进,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日前,参加答辩的20位本科生经过激烈角逐,10名学生最终荣获中南民族大学第三届“学生标兵”称号。

  “这些优秀学生眼中有光、肩上有责、手中有招,希望他们能带动更多的学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让青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说。

  在科研路上勇攀高峰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是药学专业2019级学生李佳皓的信念。除了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外,她在科研上也十分用心,在国家级大创项目《中药寒热药性对动物棕色脂肪转化的调控作用机制差异研究》中,为全面解析中药四性积累有效数据,助力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治疗。

  李佳皓的家乡山西太行山地区,药材资源丰富。利用假期,她学以致用,调研党参的栽培与加工,为农户讲解种植的注意事项。如今她已保研至复旦大学,“我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实践助力家乡建设,为医药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生物制药专业2019级学生许倍滔在兴趣驱使下,从大一便加入导师的课题研究,大二时参与大创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SCI一区期刊。在第四届武汉国际生物信号转导研讨会上,他作为本科生代表作全英文学术报告,并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同台竞技。

  “科研之路没有尽头。”许倍滔说,他将继续致力于生命科学研究,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科研路上的荆棘。

  江河眷顾奋楫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9级学生马玲用踏实创新之精神一步步叩开了学术的大门。2021年6月,她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最终成果发表于SCI期刊。同年,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她所设计的大学有机化学综合实验获得“微瑞杯”华中赛区二等奖。如今,马玲保研至厦门大学,立志于氢能研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亟待解决,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迫在眉睫。”马玲说,她将投身新能源氢能制备领域,将国家需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为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在实践途中淬炼青春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一等奖、湖北省电子设计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一路走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9级学生张帆远航收获颇丰。他很纯粹,总是把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大一,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数学建模知识;大二,他成为学院智能车实验室的一员,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实习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除了一张张奖状、证书,张帆远航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还有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7月,长江武汉段水位持续上涨,防汛形势严峻。他积极报名参加江汉堤抗洪防汛志愿活动,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尽微薄之力,为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青年人责无旁贷。”他说。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9级学生张芷惠对此感受深刻。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她与队友明确责任分工,最终赢得了国家三等奖。

  “虽然我可能在天分上不足,但通过不断努力,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正是坚韧、执着与奋斗,让张芷惠在大学之路上昂扬进取。

  “贴心好友相伴,奋斗搭档相扶,努力且热爱,充实而无悔。”金融工程专业2019级学生聂婉祯这样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一群平凡的人,可以通过合作做成不平凡的事。”在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乡村振兴背景下普惠金融支持农民工创业的研究》时,聂婉祯遇到了不少阻碍,是团队的力量给了她直面困难的勇气。

  翻译专业2019级学生陈颖衡连续3年保持学业成绩第一的优异成绩,共获7项国家级、10项省市级、6项校级及4项院级专业类竞赛奖项……在陈颖衡看来,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和意义的传递,更承载着促进文化交流的使命。

  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上大学以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9级学生标兵杨原愿始终没有停止做一件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她不仅多次带领受疫情影响未能返校的留学生线上参观武汉景点、讲述江城文化底蕴,还作为本科实习生负责人,连续两期参与哈萨克斯坦国际哈中语言学院的线上汉语教学实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文爱好者讲述中国故事。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杨原愿说,尽管各国存在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但人类的思想、情感及审美都有共通之处,“我想告诉世界,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

  奉献如歌,青春作证。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9级学生肖广远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300余小时。“这些经历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他说,慰问“城市英雄”实践活动记忆深刻。

  “那是2020年7月,我与坚守在武汉基层的抗疫英雄面对面交流,真正感受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如今,肖广远成为了中南民族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明年他将与伙伴一同踏上西部的土地,在教书育人中磨砺自己,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以“小我”融入“大我”,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结合专业所长,环境科学专业2019级学生李既白投身环保事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环保社团合作,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余次。在李既白担任武汉市南湖民间湖长期间,与当地政府部门密切联系,参加每月一次的各级河湖长联合巡查活动,抽查了包括华中农业大学“六塘一渠”在内的多项整治工作,受到了一致好评。

  在李既白看来,环境保护不能仅靠一人之力,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唤醒群众的环保意识。“我们在开展环保科普宣讲活动时,看到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投身环保活动,心里十分开心。”她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