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蒙古族姑娘的“娘家人”:美丽头饰背后的故事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3-03-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1、头饰的构成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有一套鄂尔多斯蒙古族女头饰,征集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乡(现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一套两件,总重3715克,是件新娘头饰,嵌有红珊瑚、玛瑙、松石、银饰等,头饰选料珍贵,工艺精湛,制作精美,显得雍容华贵。

  在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的传统里,头饰是姑娘结婚时娘家给的嫁妆,而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姑娘往往都嫁得很远,再加上交通不发达,嫁出去后要回一趟娘家是非常不易的。因此,头饰被鄂尔多斯女性看作是自己唯一的“娘家人”,寄托着对亲人的全部感情及思念。

  头饰主要以“希布阁”和“达如拉嘎”两大部分组成。希布阁,汉语称“连垂”,是系在胸前左右辫发上的美丽的发饰,有的旗称“敖尔雅德克”。希布阁是由“希尔布格勒”和“套布其鲁尔”组成。希布阁是用布和棉絮缝制而成的两个扁圆形物和其下伸出的两截约5寸长的木棒。这两根木棒必须截取于蒙古包的两根椽子。人们在小木棒上制作的精致的圆锥形外套,上面还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缀上金、银、珊瑚,使其成为精美的装饰。在希尔布格勒下沿垂下很多金银制作的穗子,每个穗子下面各有一个小巧玲珑的金银小铃铛。身子轻轻一动,小铃铛便发出悦耳的声响。

  达如拉嘎,汉语称“头戴”。它是由“额箍”“后大片”“两侧小片”“挂串”“两侧穗子”“额穗子”“坠饰”等组成。其中额箍固定着整个头戴,它是由10个珊瑚镶的“锢(银座)”组成的布底套圈。锢有圆、方两种,精致的额箍非常对称而精美。“阿如布其”是头戴的后大片,它像凸字形,上半部珊瑚是竖串,下半部珊瑚石横串,上面共有4个精致的锢。“扎马尔嘎”是耳后的两块半圆形珊瑚片,中间各有一块美丽的锢,它与后大片和前部挂串相辅相成。挂串是头戴的最华丽壮观部分,也是靠两鬓垂至两肩的最华美装饰。它是各由6串大粒的珊瑚、绿松石组成。绿松石有方有圆、方形绿松石上面刻有“寿”字纹样,下边各接3个圆形镶有珊瑚的银质花环,环下又各接3串由小珠和珊瑚组成的穗子,下端有9个口含桃形绿松石的银质蝙蝠,其每一个蝙蝠口下又坠有4个小铃铛,共坠36个小铃铛。在额箍的前面,也就是前额部坠有额穗子,也称流苏。它主要由大小珠子、珊瑚、玛瑙、绿松石、青金石组成。中间约一寸多长,两边稍短一点,每串穗子下面垂一颗绿松石或红珊瑚、宝石垂子,中间最大者正垂于鼻梁上部眉心之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除了连垂和头戴之外还有坠饰这种头饰,有些地区往往把坠子混同于挂串,其实不然。它从前是在耳垂上戴的小巧玲珑的耳坠子,后已演变成从额箍挂的约8两重的大坠子。坠饰是两鬓各戴一个,形如“?”的串有珊瑚珍珠的装饰,它由坠钩、坠心、坠鼓等组成。佩戴这种华贵头饰必须戴绣有龙凤图案的圆顶立檐帽或罩头巾。

 

  2、头饰形成的原因

  据史料记载,“鄂尔多”一词是蒙古语斡尔朵“宫帐”的意思,“斯”为复数。“鄂尔多斯”意为“宫帐群”,也译作“八白室”。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四大斡尔朵。成吉思汗的每个斡尔朵,是由固定建筑群和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每个斡尔朵均居住着成吉思汗的哈屯(王妃),负责管理斡尔朵的日常事务。周围众多的帐幕,是哈屯管辖的部落民众的居住处。成吉思汗及夫人相继去世后,四大斡尔朵成为供奉祭祀的宫帐,并继续由为宫廷服务的“达尔扈特”守护、祭祀。“达尔扈特”这一名称来自“达尔汗”一词,“达尔汗”意为“神圣”,“达尔扈特”是“达尔汗”的复数,有“担负神圣使命者”之意。“达尔扈特”是由蒙古汗国所辖各个部落人员构成的,诸如乌审、杭锦、达拉特等,都是部落名称。到14世纪时,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扈特”将自己“艾马克”(部)的名称,改称鄂尔多斯部。《六万户蒙古赞》(蒙古文),是一首“北元”达延汗时期的宫廷歌曲,其内容是赞颂大汗统治下的六万户蒙古。其中对鄂尔多斯万户是这样歌颂的:

  保管着班师时的柩车,

  守护着圣主山丘般的白帐。

  精于骑射,肝胆相照,

  恰好似海青的翅膀,

  ——鄂尔多斯万户。

  上述歌词内容,已经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了鄂尔多斯蒙古部落的基本特点,那就是“守护圣主山丘般的白帐”,且深谙礼仪,精于骑射。今天的鄂尔多斯蒙古部落,依然保持着上述特点。因此鄂尔多斯头饰既保留了宫廷服饰高贵与华丽的气质,又体现了守陵人服饰独有的庄严与肃穆的风格。

 

  3、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

  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作为蒙古族头饰的一部分,在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的蒙古族头饰。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应付迁移、战乱的有效生存方式。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提高生活生产所需用具的功效,以便于携带、经济实用为前提,方便游牧生活。同时将剩余物资转换成体积小、重量轻的金银珠宝,这给鄂尔多斯头饰及整个蒙古服饰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为了迁徙的方便,蒙古人将财富——金银珠宝全部佩戴在身上,而鄂尔多斯人更是如此。

  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是鄂尔多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鄂尔多斯部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一个具体呈现。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艺术也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物质文化体现,又具有游牧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涵。

  一件小小的头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泽爱好以及文化心态,可见头饰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饰品,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传承。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艺术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艺术风格、制作工艺和选料用材,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和互鉴融通。

  (彤丽格,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图片资料部副主任、馆员。文中图片均由作者供图。)


  来源 | 民族文化宫微信公众号

  监制|杨新华

  审核|钟兴奎 们发延 陶颖 鲁艳 张仁明

  统筹|刘佳 康坤全

  编辑|王爽

  审稿|郭晖

  制作|寇佳羽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