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有3个民族乡、38个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人口2万余人。近年来,吉安市全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1个民族乡、7个民族聚居村被列入省、市乡村振兴示范点,民族乡村产业发展工作荣获2022年度全省统战实践创新成果奖。
做好“融合”文章 发展乡村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召开全市民族乡村产业发展现场会,创新民族乡村“三乡联动”合作发展机制,推动各民族乡村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行动。3年来,共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468万元,打造了峡江金坪优质果业、遂川汤湖狗牯脑茶、青原东固白莲、永丰龙岗茶油及上溪黄桃等一批农特产品。
健全帮扶机制。将民族乡村纳入“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范围,全市42家结对企业先后落实帮扶项目65个、帮扶资金178万元。加大部门对口支援民族乡村力度,42个市直单位对口支援42个民族乡村组,实现对口支援全覆盖,落实3000亩脐橙、1500亩茶叶、1000余亩白莲、750亩黄桃等帮扶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做强节庆经济。将民族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旅游资源等纳入吉安旅游云平台宣传推广,大力提升民族乡村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延长产业链,先后打造了20个特色品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2022年度,全市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超20万元,年人均增收超1.5万元。
做大“人才”文章 增添乡村动力
引育一批高水平农村致富带头人。吸引乡贤人才返乡创业,井冈山市河桥畲族村乡贤黄树华依托“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种植600亩奈李就是其中的典型。把培养民族地区致富带头人工作纳入市县乡村振兴学院“万人培训”工程,先后培训致富带头人320人。
培养一支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建立民族宗教、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沟通协调机制,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指导员服务民族乡村振兴,实行点对点直接服务,培养出一批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非遗传承人等。2022年,“直播+电商”模式助力永丰县上溪乡礼坊畲族村销售黄桃1万公斤,国家级非遗东固传统造像传承人创作的浮雕作品《盛世中华 同心向党》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喜迎党的二十大。
打造一支高素质民族干部队伍。切实加强民族乡村班子中民族干部的配备,推进组织、人才“双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双保障”。3个民族乡领导班子中,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3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92%。民族聚居村“两委”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28%,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55%。全面实施村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行动、基层民族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等,先后开展市县两级培训16期,参训人员达400余人次。
做优“环境”文章 激活乡村旅游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精心谋划项目、精准对接部门、精准决策项目、精细实施项目”方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作“书记工程”走深走实,争取各级交通、水利、旅游、教育等项目180余个,投入资金1.9亿元,在民族地区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完善道路、饮水、民宿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有民族村均纳入“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监管范围,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和农村厕所革命,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打造一批特色村寨。持续加强民族地区特色小镇、特色村寨打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验项目,高品位打造了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11个江西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2022“乡约庐陵·激情一夏嘉游赣”吉安市乡村旅游季中,多个民族乡村旅游点被纳入精品线路,全市民族乡村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00余万元。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把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推动实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共促,让各族群众共享美好生活。青原区东固畲族乡荣获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泰和县水槎乡荣获第五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永丰县被列入国家民委“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作者系江西省吉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