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民族报社合办】康雍乾盛世的文化成就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何思源 发布日期:2023-06-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在与中原人民接触时,往往受到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强烈吸引,呈现出主动向其学习靠拢的趋势。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在十六、十七世纪大量吸收汉文化,其文明程度得以迅速提升。满人入关以后建立的清朝,在政治制度上继承了中原王朝的基本特征,在文化政策上也积极向汉文化靠拢。康雍乾时期,最主要的文化贡献是政府主持了对前代文化成就的总结性整理工程,具体成果包括两部体量巨大的书籍——《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以及集古代辞书之大成的《康熙字典》。

  康熙皇帝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极为推崇,以他为表率,满族亲贵也呈现出明显的崇文倾向。《古今图书集成》一书是在皇子胤祉的支持下,由著名学者陈梦雷主持编成的。该书在类型上属于类书,按照不同主题对古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予以汇总,与现在的百科全书有近似之处。全书分为六大汇编,前三类依据天、地、人的次序,分别为历象、方舆和明伦汇编;后三类依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的次序,分为博物、理学和经济汇编。汇编下设三十二典,六千余部。每部包括了汇考、总论、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部分,各有功用,体现了编者的精巧构思,也便于使用者检索。例如“汇考”主要是依据史书,以编年体的形式罗列本部大事,或根据其他权威著作对本部主题的源流、特征加以归纳;“总论”汇集历代图书中对该部主题的评论,如《史记部·总论》的具体内容就是关于《史记》的所有重要评论;“艺文”收集关于本部的诗词歌赋,如《元旦部·艺文》记载了曹植、唐太宗、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咏颂元旦的诗句。该书还特别收录天文、地理、博物等方面的图表,共计六千多份,“图绘精详,考订切当”。这是之前的类书较为忽略的,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古今图书集成》被誉为“康熙大百科全书”,这绝不是溢美之词。书中不仅保存、整理了大量传统资料,还囊括许多传入中国的西方知识,“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该书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开始编纂,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编定完成,历时25年之久。自其刊行以来,就成为士大夫、藏书家热衷探寻的宝库,并随着清末民国以后的大量印刷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例如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就利用了大量《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文献资料,并称其为自己“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一件无上珍贵的礼物”。该书至今仍是人文社科及科技史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

  乾隆年间,一部规模更加宏大的丛书——《四库全书》面世。如果说《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百科全书,浓缩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华,那么《四库全书》就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古代典籍图书馆。《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由纪晓岚等360多位当时的文人名士编撰,数千人抄写,耗时十余年,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3.6万余册、7.9万余卷,约8亿字。除了中国历代学者文人有关哲学、历史、文学、政治、民族、社会、天文、舆地、算学、工艺等各领域的重要著作外,《四库全书》还收录了德国、意大利、希腊、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学者的作品,如明末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南怀仁的著作都在其中。从内容之广博和篇幅之宏巨来说,《四库全书》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

20世纪60年代,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原藏于辽宁沈阳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转移至甘肃兰州,安稳度过了半个世纪。

图为位于兰州市九州台风景区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新华社发

  《四库全书》体现了当时清朝最高统治者乾隆帝的意志。与其祖父康熙皇帝相同,乾隆同样尊崇汉文化,并在儒学、书画等领域有着深厚造诣,他编修《四库全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另一方面也是为笼络汉族文人,彰显“文治盛世”。清朝历经数年,在全国范围内大量采集图书,对于保存、整理、传播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编定《康熙字典》是清朝前中期的另一项重要文化成就。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中国人交往交流的工具与纽带,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人的思维方式。《康熙字典》问世以前,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是古代学者最常用的一部字典。两者相比较,《康熙字典》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字典。它便于检索的特征,以及对于汉字的形、音、义的全面解释,也体现出当下汉语字典的基本特征。

  《康熙字典》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开始编撰,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完成,共收字4万多个,远超过此前历代字书,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汉语字典之一。《康熙字典》继承了前代字书创立的部首检字法,规定了214个部首,以部首将汉字分类,并按笔画多少予以排列,简便了查字的步骤。字典中的每个字,都给出注音、释义和举证。注音主要有反切和直音两种注法,参考了古代《广韵》《集韵》《玉篇》等韵书、字书。汉字多音字,每注一音,接以释义,明确了音与义的对应关系。如“朝”字,“音昭”,释为“旦也”;“音潮”,释为“陪朝也”,“臣见君曰朝”等;“音株”,举例“朝那,郡名”。释义继承了《尔雅》《说文解字》《释命》等前代字典,博采众长,并大量引用经史子集、名家语句作为例证,取材也极为广泛。以“朝”字为例,释义时使用了《诗经》《尚书》《周礼》《史记》等经史经典以及王逸、韩愈等名家作品的语句。通过其所使用例证的成文年代,亦可梳理字义的发展脉络,发掘字义变化的渊源。可以说,正是释义系统的完善和成熟,最终确立了《康熙字典》在中国辞书编纂史上集大成的地位。

  中华文明发展史,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清前中期盛世中的文化成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迅速吸收了中原文化的核心组件汉语汉字及其主要载体——传世文献典籍,《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等一系列汇集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的成果相继问世。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满、蒙古、回、藏等各民族文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交流越来越深入,各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为中华文化的永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