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本指随季节不同周期性进行迁徙的鸟类,在湖北利川,它已成为避暑游客的形象比喻词。
地处鄂西南的利川市,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2.1℃,有“中国凉爽之城”的称号,被誉为“天然氧吧”“避暑胜地”。苏马荡(土家语,意为“老虎喝水的地方”),正是利川市谋道镇上一处悬崖边的“候鸟”聚居地。
“喜欢这里的百姓,背着背篓的女人,扛着锄头的汉子,光着脚丫的孩子,一切生命的成长,都源于大山的无私馈赠……”这首诗歌的创作,源于宜昌人陈丽娜的有感而发。每年夏天,她都会来苏马荡。不仅为避暑,还因为这里有她挂念的“亲人”。多年来,她与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同胞建立了深厚情谊。
不仅游客对利川的情感愈发深厚,当地人也越来越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游客。
在苏马荡主干道上,车水马龙,外地牌照车辆络绎不绝;美食街区人潮涌动,“川音汉腔”开怀畅饮。在“荡上印象老火锅”店里,店主老覃一会儿端盘子,一会儿递酒水,忙得不亦乐乎。
“这桌是武汉人,那桌是重庆人,靠近窗户的那桌是成都人。不管他们是哪里人,到了店里,都是自家人。”老覃说,重庆人和成都人喜欢麻辣,火锅里的味道自然加重一点,但武汉人要求清淡,为了迎合各地游客的口味,店里推出微辣鸳鸯锅,深受欢迎。
“候鸟”谭志高是荆州人,2019年第一次来利川,就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当地人的热情友好深深吸引。
“那时候我还没买房,住在民宿,一次出门散步,脚板划伤流了很多血,路过的村民背着我去卫生室。”谭志高记忆尤深,“他没我高,也没我胖,但当时毫不犹豫就把我背起来了。”自那以后,谭志高每年夏天都会带着家人到利川避暑,去年买了避暑房。
“候鸟”们舒适的体验感,源自当地各族同胞的热情淳朴,也源自当地政府的用心和用情。
小小的苏马荡,居住着几十个民族的群众。10多年前,“候鸟”们初来乍到,苏马荡还未做好准备,基础设施不甚完善,服务能力亟待提升。10多年来,当地政府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市场主体,不断繁荣避暑经济,让各族群众在这里和谐相处。
改造水电路气网、打造绿化景观、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出台多项措施提升行政服务……利川为“候鸟”们量身定做的服务不断拓展,既周全,又精细。硬件和软件双提升,让“候鸟”们的生活愈发舒适惬意。
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在苏马荡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爱上了苏马荡,也在这里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肖梅,在利川多次开展产科医护人员专题培训,提升产科医疗水平;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唐宏图,三年间行走利川等地,巧用针刀技术诊治疑难杂症,完成微创松解术近万例……
据统计,今年夏天有30万“候鸟”在利川避暑。为进一步做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利川市将爱心驿站与红色驿站、零工驿站、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共建,以构造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会、站、家”一体化为目标,收集整理群众“心愿单”,共同搭建服务平台,营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谱写出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