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丨让红色电影铸魂育人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强 孔令璇 发布日期:2023-09-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红色电影蕴含饱满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感的生动资源,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近年来,红色电影大放异彩,不仅在数量上呈现繁荣兴旺的整体态势,在表现手法与叙事技巧上也逐渐走出“一望而知”的套路,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素材。红色电影进课堂,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让思政课有“高度”“热度”“广度”“深度”。

  凝聚政治认同,让思政课有“高度”。红色电影以立体化影像承载着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通过还原历史场景与历史事实、塑造英雄人物,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征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染力,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生动教材。大学生通过了解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增强对党的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如在思政课中播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学生从电影中“小人物”的动人故事领悟大时代的中国精神,激励学生坚定政治认同、树立远大理想、勇于艰苦奋斗,提高思想政治修养。

  活跃课堂氛围,让思政课有“热度”。思政课的教学在于引导学生思想、锤炼学生品格和感化学生心灵,而不是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红色电影进课堂,有助于改变传统思政课刻板的讲授套路,以更易接受的方式、更有趣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观看红色电影过程中,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易激发大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学习热情,让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愈加显现。在观影前设置悬念,在观影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问题、师生互动、升华主题,让思政课的氛围走向高潮,提升思政课的“热度”。

  丰富知识储备,让思政课有“广度”。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能带来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享受,更能以丰厚的知识滋养学生。红色电影进课堂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如通过观看《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通过观看《开国大典》等,了解国家独立的重大意义;通过观看《十八洞村》《我们的新时代》等,感受乡村巨变,感悟思想伟力,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培育审美情趣,让思政课有“深度”。近年来,红色电影票房高、口碑好,成为正确价值观与高尚审美观的集中代表。学生通过感悟影片中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以及红色电影本身所带有的美学元素和艺术风格,进而掌握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能力,从中汲取审美智慧,提高审美品位。如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海报,一明一暗,正反派冰火两重天,两者对比更具感染力,将画面美感和艺术真实展示得淋漓尽致。

  红色电影融思想性、趣味性、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以其正向价值理念和高尚审美情趣成为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和丰富资源。将红色电影的艺术性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性相融合,不断寻求“美”与“正”的平衡点,有助于把思政课打造成新时代“金课”。

  (王强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令璇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