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地处祖国北部边陲,是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黑河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与新时代安边固边兴边工作有机结合,打造“边疆儿女心向党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品牌,呈现出边疆各族儿女同心向党,团结奋斗,守卫边疆、振兴边疆的生动局面。
黑河市城市风光。黑河市委统战部供图
强基固本,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
黑河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之大者”,抓实抓细,从体制机制入手,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
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在市、县两级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政治生态考核、巡察、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纳入财政预算资金保障。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
完善工作推进体系。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民委委员制度和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实施“党旗耀边疆+民族团结”先锋引领工程,落实落细基层党组织抓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实现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频共振。县级全部设立民族宗教事务中心,健全县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基层民族工作网络。
完善督导检查体系。坚持分类指导,印发《关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40余个。实行任务清单台账管理,采取召开专项推进会议、组织互观互检等方式跟踪调度督办落实。实行工作专班日常指导、定期督导、年度考核“三督查”和人大、政协专项视察“两监督”相结合。
完善评价激励体系。纳入党的建设、文明城创建、平安黑河建设等内容,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年终进行综合评定。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每年对示范单位进行测评考核,择优向国家、省级推荐命名,形成选树示范表彰先进典型机制,涌现一大批各领域的示范典型。
培根铸魂,搭建宣传教育新平台
黑河市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着力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宣传教育体系,促进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打造融媒宣教平台。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模式,成立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联网宣教中心,在“无限黑河”APP开设专题,在黑河电视台、黑河日报等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录播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视频和公益宣传片100余期,发布稿件1200余篇,形成常态化宣传。
建立实践教育平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在各级党校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与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河学院合作建立了研究实践基地,开展校地合作交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利用文博展馆等资源,开展活动1500余次,15万余人次参加。在中小学校实施“小石榴籽”铸魂工程,已开辟研学线路50余条,组织团队活动600余次,参与学生9万余人次。
搭建社会宣传平台。在全市开展宣传月、宣传季、“读史学典”、视频征集、艺术作品创作、图片展等活动600余场次。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持续开展“文化传情爱在边城”主题学文化送温暖促团结群众性活动,让凝心促融铸魂行动深入人心。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石榴”主题公园及主题广场等设置宣传板、标识等2796处。
兴边富民,绘出繁荣发展新画卷
黑河市紧抓政策叠加机遇,全力建设全省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市,打造国家兴边富民实践引领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8%,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135.8%,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产业兴边夯实边疆振兴基础。全域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相继建成大豆院士工作站、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黑河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中国农科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4个县成为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制种大县。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荣获“全域旅游创建典范城市”称号。培育“试车+”新兴业态,建成亚洲最大寒区试车基地,试车量占全国寒区试车量80%以上。
开放睦边注入发展强劲动力。积极构建中俄互联互通大通道。获批“十四五”期间国家首批陆上边境口岸物流枢纽、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黑龙江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黑河片区。今年黑河自贸片区生成制度创新案例20项,电商直播基地和边民“互市贸易+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区建成投入使用,跨境电商产业园交易额年均增长20%。
民生安边提高城市幸福指数。2019年以来,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53亿元,实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项目242个,全市乡村实现通邮、通电、通公路,广播电视、电话覆盖率10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3元。加快推进爱辉区国家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10个中省市直部门与8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结对共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标准化。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文化润边凝聚中华民族精神。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焕发生机活力。今年成功举办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周年庆祝活动,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同见证鄂伦春族儿女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的力量。
凝心促融,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黑河市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化优势,实现“一张网”全覆盖,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
推进创建工作全覆盖。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有机融入、示范引领的思路,提出“十百千”工作法,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一步拓展为“十进+”,使创建工作与各领域各行业中心工作相契合,融入主责主业,实现双促进。注重示范引领,指导培育100个示范标杆,实现创建全域全程全覆盖。
创新服务群众新平台。从日常环节入手推进各族群众交错融居、深度嵌入。在全市社区(村屯)实施了“凝心交融”工程,创新“12345+N”工作模式,并向窗口单位、社会组织延伸,全域打造“红石榴”服务品牌,已建立“红石榴之家”17个,成立“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伍34支,“红石榴”服务窗口42个,用“微服务”谱写民族团结“大篇章”。
构建交流发展新环境。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建立起工作协调推动机制,加强与西部民族地区、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双向流动合作,实行联动共建,积极打造民族团结线、兴边富民线。
法治护航,开创和谐共享新局面
黑河市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民族工作,将民族事务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施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提升工程,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开展普法宣传,讲好法治课。深入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八五”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等。举办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班23期,提升了民族工作干部的法律素养。
深化法治服务,建立惠民网。在全市开展“服务新战略、法治惠民生”活动,依托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成立市、县两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站,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采用“3+X”服务模式,设立“红石榴”服务窗口,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宣传咨询等服务。
逊克县搭建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平台,展览推介农林山特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十大类商品1000余种。图为逊克县特色农产品展区。王智摄
走进黑河市逊克县车陆乡卫东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干净的柏油路面,整洁的民房,雕塑、长廊、花园点缀得恰到好处。
8月22日,卫东村举行集体经济分红大会,村民们一大早就来到村委会,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排队、签字、领钱,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位村民的脸上。
“我们一家4口领了1万元,特别高兴。这笔钱我打算存起来,以后给孩子上大学用。”村民徐志富说。
卫东村党支部书记孟庆永介绍,此次分红现金137万元,惠及全村548人。
近年来,卫东村坚持用“民族团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抓党建、聚民心、促发展,走“绿色发展、共同富裕、三治和谐”的发展路子,极大地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看着村民们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干部的干劲更足,带领各族群众创收共富,奋力谱写“集体强、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新篇章。
逊克县奇克镇边疆村,每年春播前夕都会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巴斯克节。节日当天,村民会将自家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丰盛的各式餐食,齐聚一堂,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村党支部书记苗建华介绍,2017年边疆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子以“民族团结+文旅融合”为抓手,引导群众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每天清晨,“红石榴邮路”物流车队都会从逊克县电商产业发展中心启程,奔赴各乡村。逊克县行政辖区面积广,村落布局分散,多年来,一直面临着快递物流成本高、下乡难以及农产品富余多、销售难等问题。为加快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步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逊克县积极探索“民族团结+电商产业”,在全县打造了一条“红石榴邮路”,架起“连心桥”,铺就“致富路”。
逊克县电商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郭睦春介绍,逊克县在9个乡(镇)70个村设立“红石榴”服务站点,开通了4条“红石榴”配送线路,成立了“红石榴”服务队,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红石榴”物流体系,货运班车定时、定点、定线每日往返,实现了乡镇村屯快递、物流包裹“当日达”的配送目标,助力山中“宝贝”走出大山,绿色农产品走上了城市餐桌。
逊克边境管理大队以“民族团结+守边固边”模式,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警民团结一心守卫祖国边防,共建美好家园。
近年来,逊克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民族团结+”创建,将创建工作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采取一单位一特色、一行业一主题、一区域一联动的精准举措,全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孙吴县第三小学民族故事宣讲团的学生介绍学校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廊。丛蓉摄
位于黑龙江畔的黑河市孙吴县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哈达彦村是个抵边村。在丰收的季节,金黄的农田、肥美的河蟹、兴旺的畜牧业、和美的乡村风貌,构成一幅令人陶醉的美好画卷。
王跃龙是村里的现代玉米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2011年,他带领5名村民成立哈屯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总资产达5200万元,拥有现代农机装备151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合作社总收入实现4600万元。
“我从小在村里长大,是满族大妈的花花饼子,达斡尔族兄弟家的稷子米饭,俄罗斯族乡亲的大列巴把我喂养长大的。各族兄弟姐妹都是我的亲人家人,我就想努力带领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王跃龙说。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王跃龙带领全村各族群众走上小康路,如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他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劳动模范。
坐落在沿江乡的胜利屯村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边境村。近年来,村里依托独特的界江风光和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17年,村里成立了嘎巴亮子(满语,意为能捕到鱼的村子)旅游公司,“界江游+民宿住+景色美+沙滩玩+节日乐”的旅游产业链不断完善。
沿江乡党委书记宋景云介绍,沿江乡积极争取少数民族专项资金,在乡村整体规划上,结合民族文化、边疆特色、水系生态,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康养、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用好村民致富的“金饭碗”,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
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走进孙吴县第三小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宣传标语十分醒目。学校把红色教育、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开设了国防知识、红色经典、军训活动等7大课程,常态化开展“弘扬保家卫国精神,做有骨气的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少年立志心向党,步履坚强筑国防”体育锻炼,组织师生演绎《我的西南联大》《金色的鱼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红色课本剧,通过体验式、浸润式、滴灌式教育激发学生为祖国守边防、为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孙吴县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城市社区发展的结合点,以“凝心交融”工程为抓手,打造“智慧城市”信息化管理、“便民大厅”亲情化管理、“小巷管家”社会化管理、“孙吴格格”网格化管理、“问需于民”项目化管理服务网络,推进“多网合一”精细服务,带领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爱辉区瑷珲镇外四道沟村全景。爱辉区委统战部供图
欣赏着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品味着醇厚香甜的迎宾美酒,在鄂伦春族姑娘小伙儿婉转悠扬的歌声中走进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传统村落交相辉映,处处欢歌笑语。
新生乡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瑟尔魄乌娜吉桦皮手工艺厂、岭上人家民族工艺坊开门迎客,非遗体验游、特色饮食游“落地开花”,白桦小院、生态药谷、种植示范园区和药材展销中心渐成规模,鄂伦春马、西门达尔牛、黑猪生态养殖势头迅猛,逐步形成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拓展林下经济、文药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迈出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步伐。
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外四道沟村是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打卡地。龙江风光、白桦林、俄罗斯族传统民居、国际汽车营地,吸引人们在此驻足。
村党支部书记车明虎说,外四道沟村发挥沿江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着力打造“一区一园一街一林一滩一营地”(产业融合示范区、四道沟庄园、特色文化商业街、白桦林风景区、开放式沙滩浴场、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发展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全域旅游,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荣誉。
瑷珲镇北三家子村是远近闻名的西瓜村。2007年,在规模化种瓜的基础上,村里成立了西瓜协会,村党支部书记俞良春带领瓜农注册了北三家子西瓜品牌。从2016年开始,通过争取菜篮子工程资金,村里又盖起暖棚,建成西瓜园区,打造绿色西瓜品牌,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近年来,爱辉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边疆特色,创新推出“五重五抓”工作法,用心用力用情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龙江特色、爱辉特点”的“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6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