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梅花村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树牢“融”的导向,坚持增进共同性方向,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谱写梅花村民族团结进步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环境整治、文化繁荣互促互融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固根本,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石榴籽”。梅花村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抓手,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从建强一个阵地、配强一个班子、完善一套制度入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头雁”作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知识,持续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扎根群众心中,凝聚各族人民思想共识。
产业振兴促发展,走好民族团结进步“致富路”。产业发展是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梅花村聚焦“生态北斗·道地药乡”发展定位,立足资源禀赋,按照“谋定一个产业、培植一个企业、签订一个专家团队”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依托红瑞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强化利益联接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核桃、树头菜、樱桃、黄精、白芨、重楼种植等绿色产业,让各族群众捧着“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借力对口帮扶、部门挂钩联系、专家工作站,推广新型种植养殖技术、研发农特产品、培育新农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铁丝窝丫口、“两铺一哨”的生态资源,培育发展赏梅花、摘樱桃、品黄精、憩草坪、醉氧吧乡村生态休闲康养旅游业,完成总投资20余万元的梅花村至铁丝窝丫口梅花种植项目,打造“梅花原乡生态旅游圈”,全村实现“有龙头企业、有支柱产业、有群众就业”的三有目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项目推动强根基,织牢民族团结进步“基础网”。梅花村以“党建+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整合项目,筹措资金,实施了梅花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之厨房改造提升项目,完成水泥路硬化、荒田小组至村委会弹石路修复、梅花村整村饮水工程等一批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提升等建设项目,不断改进完善基础设施,筑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基础网。
治理完善促和谐,共筑民族团结进步“幸福圈”。梅花村深入推进党建引领自治、德治、法治、共治、智治“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不断夯实治理基础、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各项制度,实现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常态化开展“法治乡村建设”主题宣传活动,培育“法律明白人”,组织开展“双语”普法宣传,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观念。建立“多网合一”网格化管理及网格长、网格员工作机制,将爱卫创卫、民族团结、环境整治、矛盾化解等工作纳入网格管理,形成了“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心在格中聚”的治理模式。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平安家庭”“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示范村”“枫桥经验示范村”“无毒示范村”“基层妇联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村”“省级基层社会治理示范村”示范创建活动,构建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共筑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圈。
村庄美化促宜居,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梅花村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美、文化美、生活美的“三美”建设为目标,扎实开展绿化美化专项行动,科学合力开展植绿护林,统筹山水林治理,丰富绿的内涵,做足美的文章。深入开展“五清一改”“两污一厕”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强力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不断扮靓环境,擦亮底色,提升颜值,打造绿美村庄建设示范样板,描绘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美画卷。
文化赋能聚合力,擘画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梅花村坚持保护、传承并重,充分挖掘各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构建“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模式,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七进”活动,深入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墙体彩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栏等建设,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深入挖掘梅花村滇缅公路、博南古道两条国际大通道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滇缅公路十里梅花+梅园+梅亭”三梅工程,着力打造梅花生态长廊民族团结进步靓丽风景线,进一步彰显梅花村迷人的山川景色、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阵地建设强服务,打造凝聚民心的“强磁场”。
梅花村扎实推进荣誉室、梅亭、梅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建设,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精心打造集宣传、教育、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室、一中心、一亭、一园、一场、一廊”民族团结进步主阵地,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建立强服务、暖民心、聚人气枢纽站。深化中华民族形象视觉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传播和推广更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筑凝聚民心强磁场。(永平县委统战部供稿)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