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跨山海 茶富黔乡——贵州沿河中寨镇种下安吉“帮扶茶”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波 肖咏 张国波 陈德智 发布日期:2023-11-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寨镇“白叶一号”茶叶基地。 铜仁市民宗委供图

  “‘白叶一号’青又青,长在茶山绿茵茵。采得茶叶来喝起,含在口中甜在心。现在政策真是好,永远不忘党的恩……”自然淳朴的土家山歌,回荡在苍翠的茶园中。初冬时节,走进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生态茶园仍绿意盎然。在农户家中泡上一盏白茶,叶色玉白,形如凤羽,缕缕茶香,沁人心脾。

  2018年,载满浙黔两地人民浓浓情谊的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自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出发,翻越千山万水,在沿河县中寨镇落地生根。5年来,沿河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生产高海拔生态有机茶为目标,让绿叶子变成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发展生态茶业,东西部协作打造绿色万亩茶乡

  群山、溪流、云雾、空气、光照、独特的雨林元素涵养,为中寨镇出好茶提供了生态基因。5年来,中寨镇以360万株、1200亩“白叶一号”茶苗为示范,迅速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形成多品种结构、多业态发展的“万亩茶乡”。

  自安吉县黄杜村与中寨镇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正式签订捐赠“白叶一号”协议以来,每个月都有来自浙江的白茶专家来村里作技术指导,沿河县的技术人员也时常来茶园。如今,茶产业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靠养羊脱了贫,前年又承包32亩茶园,当年就有了收益。”三会溪村村民杨胜强说,今年春茶开采,茶园吸纳务工人员350人次,每人每天收入120元左右,采摘茶青1000多公斤,卖了15万元,除去劳务支出,收益有10万余元。

  一旺带百旺。茶产业的兴旺,带旺了中寨镇的绿色产业,更带旺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今年中寨镇春茶下树2.25万公斤,产干茶5000多公斤,实现产值1000万余元,带动1.4万多人增收、1300多人就近务工。目前,中寨镇茶叶种植覆盖11个村,面积达1.08万亩,联农带农1133户,生态茶叶已成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补齐基建短板,助力黔乡走上产业兴村致富路

  中寨镇山高谷深,人均耕地稀少,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所限,作物既难丰产也难卖出。以前,农民纷纷外出务工,耕地大面积被撂荒。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沿河县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补齐“白叶一号”茶产业基础设施短板,助推生态茶产业加快发展。

  2022年,中寨镇实施茶产业基地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在志强村、大宅村、大堡村等地建设10个茶青交易站,覆盖540户。今年,实施“白叶一号”茶产业基础配套项目,建设管理便道1公里,园区配套水池21个,沉沙池24立方米,拦山沟500米,项目建成后受益农户1356户。

  硬化路串起家家户户,又延伸到山间地头,沉寂的山坡变了模样。自茶产业落户中寨以来,当地及附近乡镇常年有300多人参与茶园除草、施肥等日常管护,累计获得务工收入2000余万元。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发展茶产业。”大宅村利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红军说,单劳务费用一项,合作社每年的支出都在100万元左右。志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说,村里闲散劳动力几乎都参与到茶园管理和采茶中,人均收入每年在1万元以上。

  强化协作发展,“借绿生金”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为破解农村合作社“空壳化”难题,激发群众增收内生动力,2021年起,中寨镇推行“返租倒包”茶园管理新模式。村民从村集体将茶园以每年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出来,实行家庭式精细化管护、加工,产生的收益归承包人所有,实现村民从被动务工到主动管护,提升了管护效率。

  “我们不仅承包了400亩‘白叶一号’茶园,还收购茶农的茶青集中加工,统一向外推销。”沿河县一茶业公司负责人田仕仁表示,近年来,企业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与茶叶合作社、茶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赢,多渠道拓展销售市场。

  “我们主要采取‘国有企业引领、招商企业带动、大户群众承包、多方力量汇聚’的发展形式,使群众真正成为技术能手、产业主人。”沿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刘毅说,企业收购茶青现场结算货款,政府和企业对采摘技术、茶叶品质分类指导,让茶农采出更优质的茶,卖上更好的价钱。

  为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沿河县“借绿生金”,着力打造好“白叶一号”这张名片,提升茶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2018年以来,还先后引进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入驻中寨镇,参与茶青收购、茶叶加工及茶产品销售等。

  昔日荒山,昨日茶山,今日金山。在中寨镇,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万亩茶山蜿蜒起伏、郁郁葱葱,茶园绕山转,远看气势磅礴,近看成带成行,目之所及皆是赏心悦目的苍翠风光,碧绿茶园和蔚蓝天空融为一体,组成一幅联农带农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新画卷。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