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北省创新开展长城、大运河“两带多节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抓好101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试点学校和推广学校建设。全省民族工作和教育部门积极作为,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一体推进,真正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日前,邯郸市复兴区实验小学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月”系列活动,活动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启动仪式上,舞龙表演、竹竿舞等文艺演出精彩亮相,大合唱《爱我中华》将活动推向高潮。
“竹竿舞源于农耕文化,有欢快的音乐和轻盈的舞步,通过学习和观看,能让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进文化认同。”音乐教师王冰清说。
近年来,复兴区实验小学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利用主题团日、少先队活动课、道德法治课等,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种子”。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声响起。伴随着欢乐的铃声,六年级4班语文教师石丽丹,工整地在黑板上写下“草原”两个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通过播放《草原》的课件,学生们仿佛跟随文章一起走进了美丽的草原。
课堂上,石丽丹还引导学生表演情景剧,讲述蒙古族主人和来访的客人在见面时、吃饭时、离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接地气的表演,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特点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复兴区实验小学党支部副书记袁晓青说,我们还开发了19门实践课程,如扎染、陶艺、剪纸、舞龙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相融合,不断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
“我们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以‘画团结、做团结、唱团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复兴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丽霞说,我们与新疆多所学校建立友好学校,今年秋季的开学第一课,岭南小学学生收到来自新疆和静县的500余封书信,两地学生再次视频连线,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据介绍,今年复兴区7所学校被确定为河北省“两带多节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点位,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示范效应。
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起来
地处沧州的黄骅中学,近年来创新宣传载体,在校园搭建“民族团结文化长廊”,通俗易懂的文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走进民族团结文化长廊,映入眼帘的便是“石榴花开”标识。抽象的“56”,象征着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沿着长廊往前走,依次呈现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故事。
据介绍,民族团结文化长廊通过展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成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们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对‘四个共同’的认识。”学生孟想说。
近年来,黄骅中学以文化人,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个一”系列实践活动:一次国旗下演讲,讲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感人故事;一项民族体育活动,搭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一次主题书画展,描绘民族团结情深谊长……此外,学校还在校园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等宣传牌,并通过宣传橱窗、大屏幕、校报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心灵深处。
“作为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引领、学科融合、校园文化、主题实践等为主要抓手,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制度化、系列化、常态化和长效化。”黄骅中学校长李拥军说。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