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班·尼亚孜给学生展示安塞腰鼓。新华社发
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创立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在以前,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乌什县,甚至没有走出过依麻木镇。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几亩地、几只羊,从家门口流过的托什干河就是天底下最宽广的河流。
1982年,我考上新疆大学,成为镇上第一个走出乌什县的大学生。毕业后,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来,我四处经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过去,交通不像今天这样便利,对新疆人来说,星星峡是新疆的东大门,出了星星峡,就算是出疆了。学不好国家通用语言,就走不出星星峡。我能和全国各地的人做生意、挣到钱,基本前提就是我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和其他地方的人顺畅交流。我深信:只有语言通、心灵通,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于是我内心萌发了在家乡创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的想法。
2003年,我拿出所有积蓄,动员父亲卖掉圈里的12头牛,几经周折筹集了60万元,在家乡创办了新疆第一所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然而,当时很少有人愿意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上学,我和另外一名老师每天奔走相邀学生入学。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我专门购置安装了一个彩色旋转滑梯。2003年8月,学校终于开学了,有87名学生报名入学。这件事轰动了十里八乡,有人专门骑着毛驴来看热闹。起初,学校未纳入公办学校序列,老师流失严重。几乎每个学期开学前,我都要到处招收新老师。后来,党和政府给我们配备了更多教职工,还提供了土地、资金支持,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一路走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学校从最初的2名教师、87名学生,发展到今天拥有45名教职工、681名学生,已有1300余名毕业生。2016年,我的毕业生穆萨·图尔贡更是以701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最让人欣喜的是,很多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后,成了父母的“小翻译”“小助手”,旧思想从家庭中破除,新观念在家庭中萌芽。
我还与新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联合研发了“石榴普通话”等应用程序,在寓教于乐中激发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兴趣。如今,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人多了,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人多了,主动外出就业收入越来越高的人也多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的办学理念是,不仅要让孩子们学会国家通用语言,更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为此,我们学校还开展了打腰鼓、学京剧、跳秧歌、写书法等特色“第二课堂”,让各族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这也赢得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如今,每到开学季,很多家长都慕名前来给孩子报名。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很多新疆孩子由原先的“放羊娃”“耕地娃”转变为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我办好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帮助更多孩子“走出星星峡”的决心。新时代新征程,我将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大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系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本文为作者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新疆人权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理论研讨会暨故事分享会上的发言)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