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黎族“织女”的新年心愿:让非遗“火起来”
来源:新华社 陈凯姿 发布日期:2024-02-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大年初一,66岁的黎族“织女”胡春芳没闲着。她把手捻纺锤和踞腰织机搬到院子里,席地而坐,像往常一样开始织锦。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目前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续已千年之久。家住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的胡春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织女”,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该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她从9岁开始学艺,至今与黎锦相伴了57年。

  大年初一,黎族“织女”胡春芳早早起来织锦。新华社记者陈凯姿 摄

  织锦前,花纹图案需提前打好腹稿,一旦中途忘记就会前功尽弃。织一套黎锦服饰,需耗时8个月。“做这个可不简单。”胡春芳指着织机介绍,“你看,脚、腰、手、眼、脑都得配合,没有耐心根本干不下去。”

  胡春芳自幼随母亲学习织锦,放学回家吃完晚饭,点上油灯,织机便嘎吱嘎吱响起来。线是自己纺,色是自己调,布是自己裁。如今,她仍然自己种棉花,用黄姜、板蓝等植物发酵制作染料。成衣贴身舒服且环保,还能保存上百年不褪色。

  黎族“织女”胡春芳(中)展示用植物染料染制的棉纺线。(资料图片)

  黎族人喜爱的黎锦,在男婚女嫁、重大节庆日等重要场合不可或缺。“我结婚用的新娘服,都是自己织出来的。”胡春芳的日常穿戴,总少不了一个用黎锦缝制的小包,装些随身物品才出门。

  2008年,在农场负责养猪、管理橡胶园的胡春芳利用空闲时间,以传统黎族织锦技术为基础,首次织出了正反两面图纹一样的“双面织”。此后,她带着自己的黎锦“双面织”,代表海南到日本、法国等地参加非遗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胡春芳的一件黎锦手工艺品,在巴黎展出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几十年来,出自胡春芳之手的黎锦作品仅有200多件。“传统黎锦是现代机器无法复制的。”她感慨,“这门技艺现在急需更多的人来传承。”

  黎族“织女”胡春芳(中)在一次活动中与他人交流黎锦技艺。(资料图片)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前只能口耳相传。从“手艺人”变成“守艺人”后,胡春芳自己编了教材,再去找人一个一个地教。先是女儿、儿媳、孙女,后是亲友乡邻,再到全国各地的手工艺品爱好者,她前后走了十几个省市,带了40多名徒弟,培训了几千人。

  “光教会技术还不行,更多人的喜欢,才能使黎锦增添生命力。”胡春芳的新年愿望就是让黎锦“火起来”。这些年,她不停地“变招”,手头的黎锦花样更多,色彩更绚烂。黎锦技艺也在胡春芳等传承人的带领下,通过参与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合作社培训、跨区域赛事等活动声名远播。

  日上三竿,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原来是邻镇的晚辈陆续赶来拜师学艺了。

  有人凑过来说:“阿婆,我们学会了,也要教给后人。”

  胡春芳抿嘴笑着,点了点头:“这叫代代相传!”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