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清明节的前世今生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李依霖 发布日期:2024-04-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清明×寒食

 

  在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作为节气,清明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太阳黄经十五度,“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风至,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吹响了春耕春种的号角,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图片

  ▲2024年3月28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北景县春耕正忙,大型指针式喷灌机持续作业。高雷 摄(图片来源:中新网)

  唐宋以前,清明与惊蛰、谷雨等其他节气并无不同,顺应天时,指导农桑。直到唐代,清明的“左邻”寒食节成为节日“顶流”,把“扫墓”交予清明,改变了清明的命运。

  寒食节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冷食,故而得名。寒食之习俗,两汉之际在并州太原郡兴起,东汉晚期扩散至并州近半地区。最初禁火、冷食发生在冬季,且持续时间也比后世要长很多。三国时,曹操将寒食由冬季改为春季。南北朝时,民族交融进程加快,寒食习俗南北皆有,节期固定在“去冬节一百五日”前后“禁火三日”,若以清明为参照,“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从此寒食节“搬”到清明“隔壁”,为清明逆袭成节日、“兼并”寒食节埋下了伏笔。

  “寒食节莫尚于唐”,唐代,一个关键人物唐玄宗李隆基干了三件事:

  第一,为寒食扫墓正名。

  第二,给禁火之源定论。

  第三,放假!

图片

  ▲插画唐玄宗与杨玉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唐初,寒食节扫墓先是盛行于民间,后唐玄宗因俗制礼,将“寒食上墓,编入五礼”,写入《大唐开元礼》。寒食扫墓自此被纳入国家礼典,成为官方倡导的吉礼之一,并由此演变出皇家祭陵、官府祭先贤、百姓祭祖先等不同层次的拜扫祭祀。

图片

  ▲(晋)刘昫 著《旧唐书·本纪·卷八》,清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书局刊本。

图片

  ▲(唐)萧嵩 撰《大唐开元礼》,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清光绪刊本,1990年影印。

  关于寒食的缘由,学界有“介子推说”“星象禁火说”“改火说”“防火说”等几种观点。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有功封赏我不要,抱树燔死全忠孝”而禁火寒食。

图片

  ▲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画“介子推负母入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唐玄宗则将寒食节的禁火重构为清明改火活动的组成部分。先是通过敕令宣布“寒食并禁火三日”,再于清明当日,举办“皇宫食堂基层工作人员钻木取火大比武”。除奖励第一个钻出新火的冠军外,皇帝还将新火赐予近臣,同时宣告禁火结束,民间可自行改火。“赐新火”仪式将火分别赋予“旧”和“新”的不同价值,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项手段。

  如此一来,寒食节禁火,唯有到清明才可生火,人们逐渐选择顺延到清明上坟,以便焚烧纸钱,清明开始与墓祭关联。至宋代,墓祭更成为清明节的标志性活动。

  最后一件事,就是放假,还越放越长,你敢信?!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十一日,唐玄宗颁布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是寒食、清明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大历十三年(778年),“寒食通清明”,放假五天。贞元六年(790年),假期加到七天……

 

  清明×上巳

 

  清明节习俗中,肃穆的色彩来自寒食节,游乐项目多脱胎于上巳节。

  上巳节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萌芽于先秦,定型于两汉,是汉代五大节令之一,与上元并列。上巳节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节期,以“水滨祓禊”为标志性活动,即在水边举行祭祀仪式,洗濯身体、去垢除疾。

图片

  ▲湖南长沙石燕湖边,一群大学生身着汉服,再现上巳节水边“祓禊”的习俗。(图片来源:中新网)

  魏晋南北朝,上巳节固定节期为农历三月三,常在寒食、清明之后,诞生了著名的“曲水流觞”“曲水浮卵(枣)”等习俗。与蛋相关的习俗,常具有浓厚的祈子意味。北朝延续水边宴饮,增加走马射箭,游牧文化因子渗入中原节俗。

图片

  ▲(明)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卷》,系文徵明根据王羲之《兰亭序》为曾潜(号兰亭)所写的别号图,绘茂林修褉,曲水流觞。(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唐代,上巳节是法定“三令”节之一,皇帝赐侍臣细柳圈以祛疫避瘟,并将曲水宴赏活动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制度化。民间娱乐游戏性质的活动继续增多,踏青、泛舟、竞渡、斗鸡、斗鸡蛋等大量新节俗不断涌现。同时因为寒食、清明节日假期的延长,三个节日逐渐相连。唐代王维以《寒食城东即事》为题作诗,内容却是“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见当时三个节日已“混为一谈”。

图片

  ▲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举行千人“碰蛋”活动。“碰蛋”脱胎于古代寒食节常见的游戏“斗鸡子”,众人比赛雕鸡蛋、画鸡蛋技艺。近代演变为持鸡蛋互相撞击的游戏。(图片来源:新华网)

  宋元时期,上巳节渐渐不显。与之相对的,是清明节日益发达。

  在西南民族地区,类似的节日有“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侗族、瑶族、黎族、苗族、畲族、布依族等多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拜神祭祖、男女对歌、竞技游乐等节俗活动。拜神祭祖与寒食、清明两节习俗一致,男女对歌、抛绣球这类节俗活动,则与中原上巳节婚育内容相同,可见自古以来各地文化一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清明节之所以能传承千年而生机不断,其秘诀就在于中华民族宇宙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

图片

  ▲广西桂林漓江兴坪码头,人们身着盛装,对歌欢度“三月三”。唐梦宪 摄(图片来源:中新网)

 

  节气×节日

 

  节气是宇宙天时,节日是万象人间。清明节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观念的典型体现,是传承民族信仰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的重要时间。正如萧放先生所言,清明常在,民族不老。如今,清明节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符合“慎终追远”的中国传统生命哲学,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瓜瓞绵绵的生命力。

图片

  ▲新疆兵团杏花绽放,游客踏青赏花。田园 摄(图片来源:中新网)

  除祭祀本家祖先外,人们还祭祀黄帝等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不同地区的人还会祭祀当地的先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群众会在清明节前后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图片

  ▲陕西黄陵县举行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张远 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前来拜祭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图片来源:中新网)

图片

  ▲四川都江堰市在清明祭祀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也代表一年春耕的开始。安源 摄(图片来源:中新网)

图片

  ▲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追忆英烈故事。毛玉泉 摄(图片来源:中新网)

 

  清明日,春风骀荡,万物孳萌。

  告始祖,岳峨河浩、胄衍祀绵。

  报先贤,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禀先祖,家族昌盛、人丁兴旺。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李依霖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