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一次关乎国家命运的选择——保东南还是保西北?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胡忆红 发布日期:2024-04-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1849年,垂垂老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从新疆戍边归来,路过长沙,遣人到湘阴召“湘中士类第一”的左宗棠来相见。林则徐把自己在新疆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地图送给左宗棠,勉励他:“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二十余年后,左宗棠收复新疆。

  林则除、左宗棠这次历史性的会面,后人称之为“湘江夜话”。

图片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潇湘大道上的巨型青铜雕塑《湘江夜话》。该雕塑讲述的是林则徐(右)和左宗棠1849年在长沙湘江边会面,并彻夜长谈抵御西方列强入侵、保卫新疆的历史故事。(图片来源:新华社资料照片)

  西北之困

  1865年,左宗棠督师陕甘的前一年,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率军侵入我国天山南路,先后攻占了英吉沙尔、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1867年,野心勃勃的阿古柏自立为王,悍然宣布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哲德沙尔”即“七城”之意,指南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乌什七座大城,妄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1871年7月,觊觎新疆已久的沙俄政府以“安定边境秩序”和“代为收复”的名义,派兵占领北疆重镇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随后,俄兵四外扩张,不断向其他地区渗透。

  阿古柏侵占了南疆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区,俄国又强占了伊犁地区,此时清政府几乎失去了对整个新疆地区的管辖权,若再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清政府深感事态严重,命令署伊犁将军荣全驰赴伊犁与沙俄交涉,并在军事上作布置:命令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酌带兵勇,规复乌鲁木齐”;命令淮军刘铭传“由甘、凉、肃一带出关,节节前进,为收复新疆各城之计”;命令陕甘总督左宗棠统筹全局,考虑收复新疆。

图片

  ▲左宗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左宗棠接到命令后,调派记名提督徐占彪统率蜀军向肃州推进,打通西进的通道。

  荣全与沙俄谈判期间,总理衙门陆续把交涉情况通报左宗棠,征询他的意见。1873年,左宗棠在《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书中,陈述了他收复新疆的谋划。他认为,外交要据理力争,但外交要以实力为后盾,即“在理而亦在势”,不得势,则外交是徒呈口舌之快,毫无意义。

  1873年11月,左宗棠底定陕甘,打通了通往新疆的河西走廊,收复新疆的战斗即将展开。

  祸起东南

  正当左宗棠整军束装待发之时,1874年,日本悍然发兵侵犯我国台湾,东南海防告急。

  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3000余名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分路进袭竹社、枫港、石门等地,遭到台湾当地居民奋勇阻击。清政府得知日军侵台消息后,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直赴台湾,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同年10月,中日订立了《台事专约》。清政府赔偿日本白银50万两,日兵撤离台湾。

图片

  ▲1874年日军登陆台湾行进路线图。(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此事极大地震动了朝野。几天后,总理衙门递上《拟筹海防应办事宜折》,强调加强海防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项条陈,请饬滨海沿江各督抚将军,将加筹议。同治皇帝接到总理衙门的上折后,迅即谕令李鸿章、李宗义、沈葆桢等沿江沿海省将军、督抚十五人详议,限一月内复奏。时左宗棠任陕甘总督,辖境非沿海沿江,清廷也请他参加讨论。

  之后,原江苏巡抚丁日昌上折建议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北洋海军提督驻天津,负责直隶、山东两省沿海防务;东洋海军提督驻吴淞,负责江苏、浙江两省沿海防务;南洋海军提督驻南澳,负责广东、福建两省沿海防务。三洋联为一气,“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

  同年12月,大学士文祥上奏提出,迅速议筹海防,先为筹防日本:“日本距闽浙太近,难保必无后患,目前惟防日为尤急。”李鸿章认同他的观点。恭亲王奕䜣亦认为要“迅速议筹海防”。总理衙门和东南各省督抚,几乎都主张加强海防。

  这场讨论重点是在如何加强海防,但亦牵涉到塞防。因为咸丰同治以来,清政府财政拮据,不足以“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饷运”,于是始有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等人为何专注海防?

  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是为清朝短命的皇帝。民间在议论的是,这位年轻的皇帝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花柳”。朝堂之上的重臣们则为海防与塞防吵得不可开交。

  1874年12月,海防论的核心人物李鸿章登场,在《筹议海防折》中,阐述了他停兵移饷、捐弃新疆的理论和方案。

图片

  ▲李鸿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鸿章认为,塞防不如海防重要。历代备边,多在西北,而“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且“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从这个局势来看,应以海防为重。李鸿章还提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新疆只是中国的肢体,“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按照当时的财力,塞防、海防难以兼顾,李鸿章认为,新疆“即无事时,岁需兵费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因此,他主张弃守新疆,对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同时,李鸿章认为,新疆“北邻俄罗斯,西界土耳其、天方、波斯各回国,南近英属之印度”,面对众多列强,就算“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不如对失守的地区维持现状,“不必急图进取”,“招抚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回酋,准其自为部落”,仿照云贵粤蜀的土司制度,“奉正朔可矣”。

图片

  ▲海防银锭。(图片来源:银锭博物馆官网)

  1875年,清廷任命李鸿章为文华殿大学士。这个职位是内阁大学士中的最高级别。李鸿章利用这个身份,寻求同党的支持,在参加同治皇帝丧礼之时向慈禧太后奏请停止西征。山西巡抚鲍源深、刑部尚书崇实上奏表示支持。光绪皇帝的生父奕譞也认为“李鸿章之请罢西征为最上之策”。一时请罢西征的声音充斥朝野上下。

  保西北!左宗棠站了出来

  作为大清王朝实际掌舵人,慈禧太后拥有最后的决策权。朝野一片“捐弃新疆,专注海防”的声音给她带了不少的压力。从历史来看,祖宗基业不可就此断送;从王朝的利益考量,新疆地区同蒙古、满洲在政治、军事上有密切联系,失去了新疆,清王朝的统治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思前想后,慈禧太后决定征询“晚清最后的硬骨头”,也是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的意见。

  1875年3月,清廷以密谕的方式致信左宗棠,要求左宗棠就“通筹全局,究应如何办理之处”“酌度机宜,妥筹具奏”。

  左宗棠并非一个单纯的塞防论者,他固然重视塞防,但也很注重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军队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他越来越感到中国必须建设近代海军,走马上任闽浙总督,就创建了福州船政局,发展近代海军。

图片

  ▲福州船政局。(图片来源:“清风福州”官微)

  经过深思熟虑,1875年4月,左宗棠在《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全面阐述了他“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主张,同时强调,收复新疆,势在必行。

  左宗棠认为,西征协饷不能匀作海防之饷。福州船政局规模初具,“购船之费可省,雇船之费可改为养船之费”。即便停兵,也不能节饷,西征协饷本来入不敷出,哪有饷可节!

  此外,“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此时新疆叛乱势力尚不十分强大,东南沿海也暂时相对安定,不如趁此机会全力西征,一举收复新疆。

  在左宗棠看来,新疆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屏障,绝非“无用之地”。“新疆全境,向称水草丰饶,牲畜充轫”,“天山南北两路,旧有富八城、穷八城之说。北自乌鲁木齐迤西,南自阿克苏迤西,土沃泉甘,物产殷阜”。

  左宗棠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安眠之日。”

  这场国防大讨论,不但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而且促使清廷下定决心收复新疆失地。左宗棠的万言上书,最终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1875年5月,慈禧太后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授予他筹兵、筹饷、指挥军队的全权。这一年,左宗棠64岁,但二十多年前林则徐那番“西定新疆,舍君莫属”言犹在耳。已过耳顺之年的左宗棠,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收复新疆的豪迈征程。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